开学头一个星期天,我们宿舍全体到校园里拍纪念照。!狐?恋~文*血? ,埂!歆¢蕞?哙?
北大素有拍照传统,六十多年前刘半农就在此创建中国第一个摄影团体——“光社”。在未名湖南岸花神庙前,我们与长眠于此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合影。斯诺早年在这里教过新闻、用相机记录过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欧战成名的名记者萧乾就是他的门生。在北大37楼432宿舍的棉被里,我用饭盆冲洗了平生第一个黑自胶卷。
在国际政治系,我始终算不上专心致志的学生,各种火炮的口径、射速和发射方式远比种种拗口橘诈的政治词汇更令我神往。历史系罗荣渠、国政系王炳元的战争史我最感兴趣,偶尔还跑到红山口的军事学院去偷听。好在北大民主科学、自由容忍,于什么都没人管,各班没有固定教室,更方便了我这样不务正业的流寇四处乱走,边走边听。
1992年在班加西,我与卡扎菲勾肩搭背,就是因为我在北大读过他的《绿皮书》。`7*k′a¢n-s¨h!u*w,u+.!c¢o.m¨天长日久校园内渐有虚名,物理系79级一位姓黄的学兄慕名而来和我探讨航空母舰的前甲板,力学系去38军坦克6师考察,也捎上我。尽管我也亦步亦趋跟在同学屁股后面钻图书馆,可“其东走者同,所以东走者异也”。抛开老师开的必读书目,英国《简氏武器系统》、《简氏舰船年鉴》等成了我的宠物,一套“时代——生活”出的14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尤令我终生难忘。我被历史照片无与伦比的说服力所震撼,由此对课本中种种费解的阐述产生怀疑。
在北大图书馆,一个叫罗伯特·卡帕(robertcap)的战地记者闯进我的生活。这位18岁考人柏林大学政治系的小伙子一毕业就赶上纳粹上台镇压学生,他身背相机逃往西欧,与海明威并肩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二战中卡帕拍摄了包括诺曼底登陆在内的所有重大战事,他的朋友从乞丐到美国总统,从英格丽·褒曼到巴顿将军……直到1954年在越南踩响地雷,还不忘最后一次按下快门,含笑死去。\2.c¢y,x~s?w-.?n¨e-t/
我把卡帕的好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伯格为他写的悼词抄在日记本上:“他不仅留下一部战争编年史,更留下一种精神。”
两杯黄汤落肚,我总是产生我是卡帕转世的错觉,仿佛我真的经历过卡帕经历的一切,连身上的臭汗也带着卡帕身上才有的老公羊特有的刺鼻味。至少有一点千真万确,我们俩都在18岁进了名牌大学政治系,同样狭隘自负,坚信只有相机才能记录历史。
三
1983年北大毕业,家住美国加州的二伯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毫不犹豫他说:“给我买台好相机!”以后,我背着这台相机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了四年学生。校长江平、党委书记解战原看在校友面上对我照顾良多,而在校刊上不断刊登我照片的编辑正是同年从北大分来的校友查海生,以后才知道他就是著名诗人海子,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殉诗。
扭转我教书生涯的是我和海子的同学,也是同一年从北大分到政法大学教书的沈红,她对我“痴迷的摄影癖”大加赞赏,建议我去投考新华社摄影部。与此同时,我考中了《中国青年报)国际部。当时该报正筹办《青年参考》,负责这件事的段若石正是比我高两级的师兄,同一个系的学生主考,我自然在应试者中稳拔头筹。但我最终放弃了《中国青年报》,因为我更想当“横行世界”的摄影记者。我的同学穆晓枫当校学生会秘书长时,我给他当过记者,由于痴迷摄影居然还当选为校学生会优秀干部。他与我同学四年,坚信我有从事新闻事业的勇敢诚实,而且生来一张直肠子驴才有的大嘴,最适合去新华社。
新华社摄影部一大帮正副主任中至少有三位北大毕业生,先民主后科学,最终面试犹如王八瞅绿豆。一位姓谢的副主任还随手送我一只三条腿的泥蛤蟆,意在勉励。主任徐佑珠则一再把我投放到灾难、探险、暴乱乃至战火之中。
我以行动敏捷不畏刀剑日夜工作独家新闻而屡受社长褒奖。后来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