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宋王朝 > 第23章完结

第23章完结

有人会说,其父宋徽宗还是在四十四岁时就禅位于钦宗了。·k+u!a.i·k·a.n!x!s¢w?.¨c,o·m¢那是什么时候?那时金军重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徽宗这才被迫撂担子。而高宗退位时南宋正当“边事寝宁”,去年金海陵王率军南侵,最后不但采石一战大败而退,且为部将所杀,金国政局动荡,而这时南宋正好可过略为安稳的日子。有人或说,乾隆也在晚年禅位于嘉庆。那时乾隆已多大年纪?八十五岁,这一年纪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已是十分不得已。而宋高宗才五十六岁,且身体强健,确实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王曾瑜《荒淫无道宋高宗》中说:“他固然贪恋皇帝的尊荣,却又苦于国事之‘忧勤’,故在逊位诏中还是说了一些实话。他愿意以太上皇的地位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却又免于国事的‘忧勤’。他认为在‘边事寝宁’的形势下,正是自己‘释去重负’之机。”或者说,赵构做皇帝已做得身倦神疲,想罢脱这国事操劳之苦,而过太上皇的清闲日子,所以就把这副担子扔给了皇太子赵眘。¨微¨趣?暁?税*蛧· `唔¨错!内\容!

这样的解释似乎颇合情理,也符合赵构自己的说法。但是太上皇并没有如其禅位时宣称的那样,从此不问朝政,在深宫颐养天年,而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多方掣肘,出面干涉。如新任命的宰执必须到他那儿“入谢”,面听“圣训”,尤其在与金战、和问题及恢复大计方面,太上皇更是寸步不让,说明他对权力还是有些不舍。尤其是做皇帝真是如此“忧勤”辛苦,主动退位就犹如“释去重负”吗?那为什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绝少有皇帝做出如此举动呢?要知道“皇帝”在中国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别人都是奴才,只有他才是主子,整个“天下”都是属于他的。在一定意义上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驾驭任何人、任何财物。所以上述退位即可“释去重负”的解释,总让人觉得有点勉强,不怎么到位,然而又找不到更确当的原因。?咸`鱼?墈`书. ·毋,错*内/容¢

“不孝”宋光宗退位的宋孝宗驾崩,作为儿子的当朝皇帝宋光宗,不仅在其父病重时不事探侍,甚至不肯主持父丧,这一绝对有悖于传统人伦礼制的罕见现象,就发生于南宋中期的皇帝家族之中。其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让后人猜测不透。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六十三岁的宋孝宗禅位给四十三岁的儿子赵悖,是为宋光宗,又诏立光宗元妃李氏为皇后。孝宗于是为太上皇,养老于重华宫。光宗为表示对父王的尊敬和孝心,下诏“五日一朝重华宫”,后又改为一月四朝。次年宋光宗改元“绍熙”,光宗初政就暴露出一些有违明君之德的嗜好,如对优伶歌舞乐此不疲,还饮宴无度等。开始两年,父子关系还较为正常,然而自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光宗发病以后,光宗与孝宗之间的父子关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绍熙三年(1192)前后,我们还可时常看到“帝朝重华宫”,就是光宗去看望其父王宋孝宗的有关记载。问题似乎出在绍熙四年的九月,“重明节,百官上寿。侍从、两省请帝朝重华宫,不听。”此后即不断有大臣上疏,请帝朝重华宫,但都往往没有结果。如十月“秘书省官请朝重华宫,疏三上,不听。”后有二百多名太学生上书,“请朝重华,皆不报”。而后“帝将朝重华宫,复以疾不果”。直到十一月,“帝朝重华宫,都人大悦”。但好景不长,到绍熙五年(1194)的四月,光宗又旧病复发,不再朝重华宫。

尤其是五月,太上皇孝宗病危,宰相留正等请光宗去重华宫侍疾,光宗还是不同意,留正等“乃泣而出”。起居舍人彭龟年叩首苦谏,额血渍红了龙墀,也没能感动光宗。此后众大臣不断有人上书恳请或当面叩头请光宗朝重华宫,然都不果。丞相等甚至以罢职为手段力请,但一切努力都见效甚微,最后光宗只同意让皇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