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开宝二年(969),赵匡胤再次设摆酒筵,盛情款待前来入朝的藩镇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军将统领。+w`d?s,c¢w¨.·n¢e_t^席间,赵匡胤语调和缓地对众人说:“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指事务繁忙),非朕所以优贤之意。”王彦超立刻听出赵匡胤的弦外之音,即上前奏道:“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唯有武行德等人却执迷不悟,竭力陈述自己“夙昔战功及履历艰苦”。赵匡胤淡淡地说道:“此异代事,何足论!”⑥第二天,赵匡胤便下令,罢免王彦超、武行德等一批藩镇节度使,削夺其权,亦另授高级虚衔。至此,赵匡胤又一次以赎买的方式,收缴了地方藩镇的兵权,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地方割据局面的再度形成,使藩镇听命于朝廷。
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极其平静地达到“收其精兵”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调整军队统帅机构,于禁军设置殿前司和侍卫司,分置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合称为“三帅”,均受赵匡胤节制。*晓_说~C¨M^S. ,耕′薪′蕞¨哙`又另设枢密院,“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⑦。旨在分离三帅统兵之权与枢密院调兵之权,使三帅有统兵而无调兵之权,枢密院虽调兵却不得统兵,以相互牵制。此外,赵匡胤亦大力整顿军队,裁汰老弱病残,补充精壮。甚至亲自制定“兵样”,作为选兵的标准,派遣使臣赴各地依照“兵样”精选兵卒。此举又将原地方藩镇军中骁勇善战者大部选入京城,入补禁军。赵匡胤经常亲临校场训练禁军兵士,严肃军纪。他曾说:“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⑧由此极大地加强了禁军的实力。他积极奉行“守内虚外”⑨的基本国策,而将22万禁军,分一半驻扎于京师及京畿地区,另一半则分戍地方要冲之地,并称之为“内外相制”⑩。赵匡胤的此番举措,有其重要的原因,“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此事,皆可预防。·艘?嗖~暁*税*罔- `芜¨错^内?容?唯担心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⑩。基于此因,他一则选授资历较浅,易于驾驭者充任禁军将领,且频繁调任。二则实行更戍法,即间隔数年便更换禁军屯驻地点,使将帅经常调换,将兵间无法相结为死党,有效地防止兵变的发生。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极大地集中了全国的兵权,又加强禁军,形成威慑地方的格局,从根本上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然而,将兵分离又导致作战不相协调,战斗力削弱的后果,致使与辽、西夏交战屡遭失利。
注释①②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③④《长编》卷二。
⑤《涑水纪闻》卷一。
⑥《宋史》卷二五五《王彦超传》。
⑦《宋会要辑稿·职官》。
⑧《长编》卷一二。
⑨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一○《屯田》。
⑩朱卉《曲洧旧闻》卷九。
《长编》卷三二。
削平南方割据北宋创建后,即面临统一分裂割据局面的首要问题。时北方有兵势正盛的辽朝和依附辽朝的北汉改权,南方则有各据一方的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小朝廷。宋太祖赵匡胤欲一统天下,却对如何削平割据而大伤脑筋,举棋不定。
起初,赵匡胤有意先出兵翦灭北汉,平定北方后再举兵南下,逐一除灭大江南北诸政权,为此他曾询问宰相魏仁浦:“朕欲征太原(今属山西),如何?”魏仁浦认为此举会“欲速不达”①。他又征询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下并(治今山西太原)、汾(治今山西汾阳)之策”。张永德亦认为“彼兵虽少而悍,加之北虏(指契丹)之援,未可遽也。姑以间谍离虏心,设游兵以扰其穑事,待其困弊,乃可图耳&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