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宋王朝 > 第314章完结

第314章完结

张浚为何使“天下占其出处为安危”

张浚在平定苗刘之乱中居首功,高宗任命他为知枢密院事。\t*i^a\n*l,a,i.s,k/.?c.o?m¢张浚认为川陕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国家应该从川陕开始加强治理,于是高宗又任命他为川陕宣抚制置使,并给予他先斩后奏的权力。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张浚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立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开始经营川陕。他体察民情,罢斥奸吏,整顿军政,很快改变了当地各路军队彼此排斥、不肯相互援助的混乱状态,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局面也为之一新,但是后来由于他指挥失误,导致在与金兵的作战中大败,陕西的大部分地区都被金军占领。张浚痛定思痛,重用善于理财的刘子羽、长于作战的吴玠等贤才,又接受了刘子羽的建议,决定确保四川。他深入部队,自我检讨,逐渐安定了军心,使宋军的战斗力得以迅速恢复。金军统帅粘罕病危时,曾嘱咐部下,自从我进入中国,还从没有人敢阻挡,只有张浚能够与我对抗,我活着的时候,都无法攻取四川,我死了以后,你们更应该放弃攻打四川的念头。但兀术却不服气,在绍兴元年(1130)十月大举进攻和尚原,被吴玠痛击,大败而逃。川陕战局终于稳定下来,有力地支持了淮南军民的抗金斗争。

绍兴三年五月,张浚被召回临安,随后遭到宰相朱胜非、御史中丞辛炳等人的攻击,被逐出朝廷。.暁^税~C+M-S· ¢勉`沸\阅,犊!次年春天,吴玠指挥守军在仙人关大破金军。张浚断定金军进攻四川失败后,一定会进攻江淮地区,就上疏高宗要求积极备战。不久,金伪齐联军果然向江淮发起进攻,于是高宗罢免了朱胜非,又下诏为张浚平反,重新任命他为知枢密院事,派他前往江淮前线督战。韩世忠、张浚部下将士见到张浚到来,勇气大增。兀术接到消息,大惊失色:“张浚已经被贬到岭南去了,怎么能在这个地方?”立刻撤兵。绍兴五年,张浚被任命为右丞相,他先是都督岳飞等将领镇压了洞庭湖杨公的起义军。次年,又督战江淮前线,再次挫败金齐联军,由此深得高宗信任,大小事情,都征求他的意见,下达给诸将的诏书,也往往让他草拟,而张浚也不断提醒高宗要报仇雪耻,鼓励高宗到前线督战以激将士。

秦桧当权后,张浚因为坚决反对议和,遭到了秦桧的迫害,诬蔑张浚为国贼,想除掉他。但是高宗毕竟念着张浚立下大功,所以他虽然谪居十多年,秦桧也始终没能得逞。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张浚始终没有忘记抗金救国大业,不断上疏抨击秦桧的卖国投降政策。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再次南侵,高宗又重新起用了张浚。·白\马^书.院· ?毋?错^内^容.他的复出使军队十分振奋,他不负众望,指挥军队连续击败金军。孝宗隆兴元年(1163)正月,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主持北伐。他派李显忠、邵宏渊于五月初率军渡过淮河,先后攻占了虹县(今安徽泗县)、灵璧宿州(今安徽宿县)等军事重镇。但由于李、邵两人失和,加上犒赏不公,宋军很快出现了大溃败,所幸金军不知底细,不敢贸然追击,宋军才在淮河一代稳住了阵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符离之溃”。这场败仗使朝廷内主和派又占据了上风,七月,主和的汤思退被任命为右相,开始主持议和。因为金国的条件太苛刻,所以年底孝宗又改汤思退为左相,任张浚为右相,准备与金人再次开战。张浚赶到两淮积极备战,他招募山东、淮北忠义之士一万多补充建康、镇江的正规军,增修两淮城堡工事,添置战船,随时准备与金人一决雌雄。但最终孝宗还是屈从了主和派的压力,隆兴二年四月,孝宗召张浚回朝,罢去了他的相位。四个月后,张浚在离京途中病死,遗嘱说:“我曾担任宰相,却不能恢复中原,洗雪祖宗的耻辱,死后不配葬在祖宗的墓旁,葬在衡山下也就可以了。”

在抗金事业中,韩世忠有何战绩

第四十八章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陕西延安)人。他出身贫寒,勇武过人。十八岁时,韩世忠应募从国,参加了抵御西夏、镇压方腊起义、征辽等一系列战役。靖康年间,又多次与金人交战。高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御营左军流制。建炎二年(1128),他护送高宗到扬州后,又率部北上,在宗泽的指挥下与金军在河南一带作战。建炎三年春天,苗傅之变发生,韩世忠赶到平口与张浚等人商议勤王,他慷慨激昂地对张浚说:&ldqu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