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魏了翁知眉州(今四川眉山)。!微′趣+晓+税-网. +唔_错~内?容′他礼遇老者,提拔才士,每月初一、十五亲自去学宫讲学,推行礼仪教化,做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使当地习俗为之一变。
嘉定十五年(1222),魏了翁被召入朝。史弥远想把他收为己用,不断升迁他的官职。嘉定十七年,宁宗逝世,理宗不太光彩地登上了皇位。国事的突然变易使魏了翁积忧成疾,三次请求担任闲职,但没有得到批准。宝庆元年(1225)正月,原来的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hóng)被史弥远害死,魏了翁对此极为不满,多次请求为济王平反。史弥远见他始终不向自己低头,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以欺世盗名、结党诽谤国事的罪名降了他的官职,贬往靖州(今湖南靖州)居住。
史弥远被诛后,魏了翁表面上得到了重用,但他在各方力量的牵制下根本不能有所作为。他一再请求辞官,但直到去世朝廷也没有下达诏书。死后他累赠至秦国公,谥文靖。
魏了翁是著名的理学家,和真德秀齐名。·2?芭^墈?书+蛧? \唔_错+内!容?他为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请谥,并创建书院讲学,为理学的传播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内后,理宗十分悲伤,“叹息有用才不尽之恨”。
为什么说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宗主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曾经拜理学大师真德秀为师,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政治业绩,但在文坛上,他是南宋后期的“江湖诗人”中官位最高、年寿最长、阅历也最为丰富的作家,在当时就被看作是文坛的宗主,是继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
刘克庄学问渊博,在诗、词、骈文、散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诗词的成就尤其突出。他早年的诗就很受大儒叶适的赏识。刘克庄今存诗约有四千五百首左右,数量之多在南宋仅次于陆游,刘克庄生活的年代,南宋王朝正在死亡线上苟延残喘,苦苦挣扎。\萝!拉\小_说~ _蕞·鑫¢漳?洁-庚!辛·哙^他感时伤怀,写了许多慷慨悲壮、笔力雄健的佳作;有对中原未复、时无英雄的悲愤(如《有感》);有对当权者昏庸、苟安的强烈抨击(如《戊辰即事》);还有对忠勇之士的赞颂和悼念(如《梦豊宅之》),都表现出诗人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刘克庄也是南宋后期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词人,现有词二百四十六首。他对辛弃疾非常仰慕,因此在创作中有意识的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表现出豪迈奔放、雄健疏宕的主导风格,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伤时的情怀。他虽然没有辛弃疾在金占领区生活二十多年的切肤之痛,但是悲愤中原的沦陷、渴望国家的统一却是与辛弃疾相通的。在《贺新郎》《九日》中他写道:“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表现了对中原未复的凄凉、萧瑟之情。在反映抗战的另一首《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中,他忧心国势危急,“国脉微如缕,”激励朋友投笔从戎,挽救国难,“闻说北面吹风急,边上冲梯屡舞”,“快投笔,莫超柱”。感情激越,语重心长。充分显示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之际的满腔报国热情。
除了诗词创作成就突出外,刘克庄还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诗论家,着有兼论诗词的《后村诗话》,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特别是对陆游、辛弃疾的爱国词给予了很高评价,对推广辛词起了一定的作用。后人认为《后村诗话》“论诗则具有条理”,“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李穆为什么赞叹徐铉、徐锴之文“二陆不能及也”?
徐铉(917~992),字鼎臣,徐锴(901~974),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们是兄弟俩,都以文才扬名于当时。
徐铉十岁就会写文章,与韩熙载齐名,江南的士人把他们合称为“韩徐”。他刚开始在南唐做官,宋军包围金陵(今江苏南京)后,李后主想派他出使宋营,正好都将朱令赞(yūn)带领十余万士兵从长江上游赶来救援,后主为了确保徐铉的安全,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