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以后,李清照词中的离愁别恨加重了分量,常常在哀叹之余流露出家国之恨,《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这时的代表作。_鑫¨完?本/鰰.栈^ ¨免*肺-跃·独\其中《声声慢》的开头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十四个叠字组成,真实地传达出当时词人凄清悲苦的心境,在感情深度上明显超过了前期作品。
李清照作词善于运用浅近、清新的语句,采用白描手法,在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中准确地传达出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她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被称为“易安体”,受到了后人的赞扬。
为什么说文同诗、文、书、画皆工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居士,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他长得方口秀眉,气格高洁,司马光、苏轼都很器重他,文彦博守成都时也写信给他说:“您襟怀洒落,就如同晴日里的白云、秋夜里的明月。”
文同诗、文、书、画无不精通。_狐?恋`闻/血, *已/发′布`最\辛~蟑!结~他在诗里描写自然风景常和绘画结合起来,如《晚雪湖上寄景孺》中的“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二句直接把山水比作名画,又如《长举》中“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二句以李成、范宽这两位画家的作画风格来比喻山水。钱钟书先生认为从文同开始,“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的惯技”(《宋诗选注》)。文同篆、隶、行、草、飞白皆工,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他还是最早作文人画的文人之一,善画墨竹。刚开始他只是自娱自乐,但渐渐名声在外,有很多人拿着缣(奸),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古代常用来书写文字)帛来登门求画。文同很讨厌他们,把缣帛都扔到了地上。元丰初年(1078)他被任命知湖州,第二年在上任的路上休息,端坐而卒,后人称文同为“文湖州”,称他的墨竹画风为“湖州竹派”。
为什么说米芾“妙于翰墨”
米芾(1051~1107),字符章,吴(今江苏吴县)人。,精¢武.暁?税-蛧′ !首.发\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米芾擅长诗文,精于鉴别书画古玩,作画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山水,画史上有“米家云山”之称。但米芾最著名的不是诗文,也不是绘画,而是他的书法。
米芾(fú)是“宋四家”之一。他的书风与他的为人有很大关系。米芾穿戴仿效唐人,风神萧散,吐音清畅,有洁癖,经常有惊世骇俗之举。无为州的治所(今安徽无为)内有一块巨石,奇丑无比,米芾见到后大喜,说:“这块石头当得起我一拜!”于是整整衣冠就拜了下去,口中还称石头为“兄”。米芾的气质风神与魏晋六朝时期的士大夫如出一辙,而他的书法也多借鉴六朝,传世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据说不少是他摹制的。他在临摹六朝书法的过程中仔细揣摩,又加上天姿聪颖,转益多师,逐渐形成了姿致俊美而不失豪爽雄强的书风。米芾的行书与苏轼的天趣、黄庭坚的古朴、蔡襄的隽远不同,他以潇洒取胜,却又不失於单薄。他在某种程度上发扬了晋人洒脱的风度,但又能以清癯沉静为根基,虽然墨迹淋漓却又不失检点。米芾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著名的有《千字文》、《方圆庵记》、《苕溪诗》、《多景楼诗》、《蜀素帖》、《鲁公仙迹记》等,而《兰亭序》更是一件书法佳品。
李公麟、周邦彦各有何长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符三年(1100)因病辞官,归老于龙眠山。李公麟一生官运不佳,艺术成就却很高。他的文章、书法都有可取之处,在古代器物的鉴赏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但他主要还是一位画家。
李公麟最擅长于人物和鞍马画。他的人物画能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而且特别注重构思立意,往往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据文献记载,他画西汉名将李广夺得匈奴马匹回到汉营的故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