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因功封为代国公。¢精\武¢晓,税+王\ ·耕\辛^嶵?哙-不久,郭子仪入朝,肃宗慰劳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郭子仪顿首感谢。
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兴平节度使李奂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皇帝因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国家的元勋,难以相互统属,所以不设立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
从洛阳逃到相州的安庆绪,明知已被唐军困于死地,无奈之下便以让皇帝位为代价,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5万精兵杀来。
以九节度使的兵力本来可以一举灭敌,但群龙无首,诸将各自为战,互不统属。鱼朝恩是监督和操纵九节度使最高长官,但他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这次联军战斗唐军损失严重,战马万匹,只剩三千,刀枪十万几乎全部丢掉。
宦官鱼朝恩一向忌妒郭子仪,便把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k?a*n^s`h-u_y.e~.¢c*o?m_唐肃宗不明是非,信以为真,便削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的职务。
上元三年二月,河东发生叛乱,杀死统帅李国贞,太原节度邓景山也被部下所杀,朝廷对此很忧虑。而后辈的将帅没有能力弹压,势不得已,遂起用郭子仪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三月,郭子仪辞朝赴镇,肃宗身体不适,没有见一个朝臣。郭子仪请求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没有见到陛下,是会死不瞑目的。”皇帝将他引到卧室内,对郭子仪说:“河东的事情,全都委托给卿了。”郭子仪呜咽流涕而出。郭子仪来到绛州,擒拿杀害李国贞的贼首王元振数十人,将他们处死。太原的辛云京听说郭子仪诛杀王元振,也将杀害邓景山的人诛杀,从此河东诸镇将帅皆遵奉国法。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内官程元振当权,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巧行离间之计,奏准罢免郭子仪副元帅之职,让他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x_i¨a¢o+s!h~u\o,w`a!n!b_e?n¢..c,o-m′
史思明在相州替安庆绪解了围,自认为立了大功,要和安庆绪平分兵权。安庆绪不答应,史思明就把他杀了,吞并了他的军队,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他听说郭子仪被夺去兵权后,于759年五月,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占据洛阳不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
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起用郭子仪,他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10万,攻打洛阳。史朝义败走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义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见大势已去,遂率部向官军投降。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看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便上吊自杀。至此延续了7年零3个月的安史之乱才算完全平定。
第二章 藩镇割据,大唐覆亡
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各地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它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朝廷屡图削弱藩镇,但是收效甚微。各地藩王的势力日增,最终藩帅称帝,盛极一时的大唐走向了灭亡。
强弩之末,大唐名存实亡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余部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唐代宗为了获得暂时的安定,把仍有较大实力的安史部将任命为节度使,同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给以节度使的称号,到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节度使数量已相当多。这些节度使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大的占有十余州,小的也有三四州,自己任命官员,掌握本地赋税收入,父死子继,或者由部将拥立,完全独立于唐朝的政治体系之外。平时互相攻战,强大时就向唐王室发难,威胁唐王朝的安全。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王叔文,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王伾,杭州人,一个是棋待诏,一个是侍书待诏,原先都是顺宗在东宫时的老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