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 第29章完结

第29章完结

同光四年(926年),得了洛阳的李嗣源走上帝位(唐明宗),改元天成。?y¢a¨n~h.u,a¨l^u?o..`c\o-m+李嗣源,沙陀部人,本名邀估烈,无姓氏,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后,改名李嗣源。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灵前戴上了皇冠。

登基后,唐明宗实行了一套利国惠民的开明政策:他不好声色,拒受美人,将李存勖留下的千余宫女放出宫外;他废除内库,把贡品全部归入国库;他驱逐伶人,清肃宫廷风气;他大诛宦官,杜绝再次炽起的宦祸;他穷治贪官,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奖励清官,以改善官民关系;他不兴土木,以减轻黎民负担;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建立后晋的晋高祖石敬瑭,人称石郎,祖上为西边少数民族。父亲桌扳鸡,系李克用部将,因战功而任熔州刺史。石敬瑭是桌扳鸡的次子,为表示自己是地道的汉人,自改此名。

子承父业,生于军营的石敬瑭,长大后进入李嗣源的部队服役。他为人沉默寡言,有城府,喜读兵法,崇拜古代名将李牧、周亚夫。*幻!想?姬/ +免^肺!跃^渎·李嗣源喜欢这个年轻人,倚为心腹,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让他负责了能攻善战的“左射军”。

李嗣源得了天下,石敬瑭被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

爱将、驸马、功臣,集此三个特殊名分于一身的石敬瑭,在新朝中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他先是入陕为最高军政长官,以清廉立政,未到一年,境内得治。后又去魏博主政,当地民风彪悍,讼事繁多,案子积累无数,他一上任,就着手处理,使得案子大减。

不管到哪里,石敬瑭都带着一个头衔——六军诸卫副使。这个职位是禁军最高副长官,正使是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石敬瑭了解此人,预测他早晚要出事,婉言推辞了这个职务,在众大臣的帮助下,转领河东节度使,去太原负责军政。

太原是北方重镇,也是后唐的发祥地。石敬瑭赴任后,一边主持着对契丹的防务,一边管理着当地的民政。他生活简朴,不近声色,不设宴会,办公结束以后,常召幕僚谈论民间疾苦和为政得失。*s¨i¨l/u?x_s?w·./c?o\m~他办案精明果断,不为假象所迷惑,作出的裁决能令原告和被告都心悦诚服。

善能理政的石敬瑭自此深得人心,声誉鹊起。

唐明宗逝世,他的第五子李从厚登位(唐闵帝),然而,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不服,没出几月,他在凤翔发动兵变,杀向洛阳。唐憨帝敌不过,开门出逃,在道上遇见正要去京师的石敬瑭。石敬瑭忖度了形势和朝中情况,于此之际,不但没伸手帮助这个小皇帝,反而把他囚禁在卫州,并将他的随从全部杀死。

李从珂得皇位(唐末帝)后,石敬瑭上表废帝,指责他作为养子,不能继位,请立许王李从益为帝。李从益是明宗第四子。废帝当然不肯,下诏削夺石敬瑭官爵,并调兵遣将,讨伐石敬瑭,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义武节度使杨光远为副都署,前任彰武节度使高行周为太原四面招抚排阵使,统兵三万驻扎晋安乡(在今太原南)。七日,各地政府军云集太原周围,石敬瑭急忙密派使者向契丹求援,让桑维翰起草议和书,表示向契丹王称臣,并以父礼相待,称契丹王为父皇帝,并约好事成之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雁门关西雁门山)以北诸州土地给契丹。刘知远觉得称父割地太过分,说:“称臣可矣,认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而,此时石敬瑭一心想着做皇帝,哪里听得进!据载,石敬瑭当时四十五岁,契丹国王耶律德光三十四岁。老子比儿子小十一岁,真是闻所未闯!耶律德光接书一看,大喜过望,立即复书石敬瑭,许诺八月时倾国赴援。

长兴七年(936年),耶律德光亲自领兵驰救,大破唐军。为控制中原,耶律德光决定扶石敬瑭上台,建立一个亲契丹政权。

石敬瑭假意推让了一阵,走上了耶律德光为他布置的宝座,成了“儿皇帝”,定国号为大晋(为有别于东、西两晋,史称后晋)、改元天福。“儿皇帝”四十五岁,“父皇帝”三十四岁,子大父小,演出了中国政治史上罕见的闹剧。

皇袍加身后,凭着契丹这座靠山,晋高祖向洛阳发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