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49章完结

第49章完结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买双丝袜都有可能被告发,个人生活的空间确乎很小。^微\趣\小^说~ _首^发-然而在娱乐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俄罗斯民族对艺术的热忱没有因为革命而消失,而且可以看到娱乐中还是有个人生活。这种对个人生活的追求,是任何制度都改变不了的。蒋廷黻并不认同共产主义,对苏联的制度尝试无疑保持着深深的警惕,他的苏联之行,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再到列宁格勒,并没有看到斯大林时代严酷的一面,他只是如实地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一切,娱乐中的个人生活,就是他看到的那个社会最温暖、最有人味的一面。

段祺瑞庐山谈国事

“三一八”惨案的发生,死了那么多青年学生和无辜市民,不管背景多么复杂,开枪杀人,段祺瑞身为执政,永远难辞其咎。不到一个月,他就在政变中黯然下台。“北洋之虎”从此离开权力舞台,闲居天津,以下围棋、念佛经打发光阴,很少出门。有人说,他这是闭门思过。“三一八”惨案确实成了他一生抹不去的一个污点,“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的利诱威逼面前,他却经受住了考验,保住了晚节。.求¨书^帮\ \庚*歆.最,筷^

1931年11月,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与他多次接触,要提供500万元活动经费支持他出关,去东北建立“满洲国”,因为他拒绝了,日本人才盯上溥仪。他以行动证明自己是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中国人。当他于1933年1月20日飘然南下时,《大公报》专门发表一篇社评《送段芝泉先生南行》,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此行是举国团结的新象征。这一年他已69岁。

对段棋瑞这样一个重要的在野领袖留在北方。蒋介石始终不放心,担心他被日本人挟持,派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永铭带亲笔信前往天津,劝说他“南下颐养”。他表示如果自己南下对国事有益,随时可以动身。当他到达南京时,蒋介石下令少将以上军人戎装整齐渡江到浦口车站•自己则在下关码头亲自迎接,执弟子礼甚恭。

1934年春天,段棋瑞在上海患了很严重的胃出血。这年夏天,江南大热,蒋介石安排他上庐山避暑。每天早晨,他先作禅课,然后用茶点,午前睡一会儿,再吃午饭,然后以下棋、看书作为消遣。\b_a!i`m¢a-s/y+.+c·o`m¢到庐山采访的《大公报》记者王芸生,得知他在山上,岂能放过这样难得的机会?

王芸生第一次见到70岁的段氏时,段式穿着蓝绸长衫,面容瘦削,精神却很好,虽有点儿重听,应答却毫无迟钝。略为寒暄之后,王即转入正题,问他对国事的感想。他回答说,治国之道很简单,“维持人民,提倡商业”八个字而已。看现在的政令,哪一件不是剥削人民的?商业情形,人超年年增加,而平津一带的商店多少家关门,不关门的也多赔累不堪。这样下去,国 ▲晚年的段祺S哪能好?他说给蒋介石回信时的一首诗,都还能背得出来:忧乐与好恶,原尽与民同。三章法定汉,民足国不穷。兴邦用顺守,世民竟全功。提倡兴百业,四海扬仁风。

大致意思也就是他上面说的八个字^“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他觉得现在的政府是议论多而效果少。他接着说:“现在中国无第一等人才,二等人才也很少,蒋先生是站在二等边上的。就治军论,蒋先生当然是个人才。”说起蒋历时数年,统兵数十万,没能将江西的红军肃清,他感叹“中国事之难为可知”。

王芸生在写《赣行杂记》时,这一节就以《合肥座上论人才》为题。就在段祺瑞毫无顾忌地议论蒋介石只是“二等边上”的人才时,蒋派人送来了一篮故乡浙江奉化的桃子。他很开心,要大家尝尝。吃了水多味美的奉化桃,他继续说:“中国事,坏在一般人的我见太深。”汪精卫去上海看他时,他当面就说:“现在不是讲吾的时候了!”他笑着对王说:“现在不讲‘吾’的,除了‘吾’还有谁?”又说:“治国如防水,大堤一决。就难再防堵了。”这些心得,无疑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即便如今看来,也值得人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