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帝国尽头是民国 > 第51章完结

第51章完结

他和蒋介石身边的秘书陈芷町说起新闻检查的问题,认为政府对于一个问题的发生,不要尽是消极地叫报馆不要登,应该积极地告诉报馆怎样登。!鸿*特¢小+税*网* *嶵\鑫?蟑′节_哽?芯\筷,政府要实行新闻统制,更非如此不可。外国通讯社及报纸遍布国内,本国报不登的事情,外报传得更厉害。譬如当时关于四川军事失利的事,最初不准报纸登载,外边揣测纷纷,甚至以为成都都已不保,及至允许报纸报道四川的情况,人心反倒安定下来了。

办报出身的陈芷町对他的话表示赞同。王芸生的用意无非希望放宽新闻检查的尺度,给新闻界更大的自由度,越是把真相告诉民众,越能防止各种传言、小道消息流传。但他提出的“积极办法”也蕴含着一种危险,如果每则新闻都要由政府告诉报馆应该怎样报道,各报馆的自主性同样将受到严重影响,自由报道的可能性未必会加大。结果很可能不是离新闻自由近了,而是离新闻自由远了。王芸生在庐山上曾两次与蒋介石见面,第一次谈了半个小时,第二次谈了一个小时。他用了六个字来概括蒋给他的印象:“虚怀,热诚,苦干。”他了解到蒋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约人谈话。!微′趣+晓+税-网. +唔_错~内?容′蒋请人吃饭很简单,常常只有几样菜不美而且不丰”,所以许多人都要先吃些东西再去赴蒋之约。张学良感慨地说:“他太苦了,整天的在严肃的态度下见人治事,毫无舒展个人兴趣的余地。亏得他,换个人谁也受不了。”然而,仅仅从邮电检查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蒋治下的中国与真正开放的现代社会仍有距离,他还在旧传统中打转。

一个1893年人的“三原则”

左舜生也是一个1893年人,他最后成了一位历史学家,他前半生的经历非常丰富,非常多姿多彩。他曾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后来是中国青年党“曾、左、李”三巨头之一,“曾”是曾琦,“李”是李璜。在国民党掌权时代,这个信奉国家主义的政党也是国民党压制的对象之一,长期处于半公开状态。他们办了一份有名的《醒狮周报》,上面印有一头狮子,因此被称为“醒狮派”,一般他们也以这个名目公开对外。?白`马.书.院^ `已\发!布`嶵_欣`蟑-劫!办党始终不是左舜生的职业,他是中华书局的编辑,同时也是复旦大学等大学的教授。

情况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渐渐有了变化,大约1933年到1934年之间,蒋介石两度托人带话给左舜生,希望有机会与他见面谈谈。当时,他认为国民党与青年党还是有相当距离,怕引起其他同志的误会,加上蒋所托的人虽然与他很熟,但无深交,并不十分信赖,所以迟迟没有答复。到了1934年春天,他接到蒋介石从杭州发来的电报,约他暑假到庐山见面。他这才和曾琦(慕韩)商量。这个曾琦是他佩服的人,多年后,蒋当面问他曾琦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如此回答:“慕韩是一个旧式的读书人,他虽然留学日本多年,也久居过法国,但他的思想相当保守。他对4五四’以来新思潮不重视;连白话文运动他也不理会,他依然写古文,做旧诗。他以一个不名一钱的穷书生,居然创建了一个党,已有二三万个党员……他有一个特长,便是‘长于组织’,也肯接受别人的意见。”

当他征求曾琦的意见时,曾说:“一个在野党人和执政党的当局见面,这是再寻常没有的,你尽可以去。”他问:“万一因我和蒋先生见面,演变到青年党与国民党合作,您的态度怎样呢?”曾琦的回答更干脆:“现在国难如此严重,日本军阀发动对中国全面侵略,为时必不在远,最后我们除抵抗以外,别无第二条路可走,到那时候,全国无论任何党派或个人。都非与国民党共赴国难不可,我们是一个国家主义的党,当然必须与国民党一致,您先去做一个底子当然更好。”他说:“您既赞成我去,而且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我便有三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我们信仰国家主义,爱国第一;我们主张民主宪政,政党政治,议会政治;这个基本立场,不容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