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凯南日记 > 第16章完结

第16章完结

2009年—2010年在高级研究所期间,我此前萌发的对乔治·凯南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新¢顽.本?鰰?戦_ .醉?芯^章~结·庚¨芯·哙*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建议我办一个关于凯南的“业余时间座谈会”。这个提议激发我认真查找了新近公开的所有凯南文件。这种非正式的讨论会促使我与凯南在研究所的前同事葛兰·鲍尔索克(Glenn Bowersock)、莫顿·怀特(Morton White)、欧文·拉文(Irving Lavin)、马里安·拉文(Marian Lavin)和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进行了一系列对话。戴森还慷慨地让我浏览他与凯南的通信。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彼得·戈达德(Peter Goddard)对我的工作很感兴趣,邀请我在2011年春季和夏季方便时重返研究所工作,当时我刚刚启动凯南日记的编撰工作。阿维沙伊·马格里特(Avishai Margalit)为我提供了诸多便利。

在整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家人给了我有力的支持。`丸~夲!鰰`戦· ·追¢蕞?辛^蟑.截!我的兄弟查尔斯·科斯蒂廖拉(Charles Costigliola)以他专业的技术为我提供了全天候的服务,一直热情不减。女儿詹妮弗·南希·科斯蒂廖拉(Jennifer Nancy Costigliola)、女婿乔希·塔斯基(Josh Tarsky)以他们自己的工作给予我动力,小孙女艾薇娃·塔斯基(Aviva Tarsky)给我带来很多快乐的时光,我的母亲南希·科斯蒂廖拉(Nancy Costigliola)与乔治·凯南年岁相近,也同样精力充沛。我深感亏欠的人是妻子戴安·贝尔图奇(Diann Bertucci),她一直以来表现得非常执着,让我相信她真的对凯南的某个故事或某一方面兴趣甚浓。她是难得的伴侣,能与我苦乐与共。

在结束致谢之前,我不能不感谢乔治·凯南,感谢他以热切的胸怀深爱着美国,感谢他力图使美国成为一个更谨慎、更有思想、更加稳重,商业气息不过分浓厚的国家。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希望美国能够回归昔日的良善社会,他想保护它不受浸染。~看/书`屋?晓-税^王/ ·已~发?布_醉¢欣/璋`节`虽然凯南在种族、族群和性别问题上有偏见,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非常杰出,睿智深邃,卓尔不群。我很感激能有幸将他的思想尽可能地呈现给更多的读者。他对和平、对外干涉和环境保护一直保持关注,却常常因为无人倾听而深感失望。凯南之所以记日记,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希望这本日记能跟其他著作一样,在他去世多年以后,还能有人阅读并引起读者的重视。

第一章

密尔沃基市和普林斯顿大学(1916年—1924年)

在这个简单的小本子当中,

记录着我逝去的岁月;

这样,当我日后再次翻看,

就能想起往昔的快乐时光。

——乔治·凯南,十一岁

1916年

乔治·福斯特·凯南出生于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中上层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科苏特·肯特·凯南是一名律师,为威斯康星州政府引进了个人所得税法;继母是路易斯·惠勒·凯南。他有三个姐姐——珍妮特、弗朗西丝(Frances)和康斯坦丝,还有继母所生的弟弟肯特(Kent)。乔治的生母弗洛伦丝·詹姆斯·凯南在他只有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去世了。乔治很早就表现出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兴趣,尤其是很多美国人视为预防措施的军事训练,因为自从1914年8月以后,战争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

尽管弗洛伦丝死于阑尾穿孔引起的腹膜炎,但小乔治一直认为母亲死于难产,这让他产生了伴随其一生的罪恶感。不过,这种伤感的情绪在这一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