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名叫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父。!2-疤¨墈~书`徃? -埂_辛~嶵?全!宣王把他封在郑这个地方,使他拥有自己的领地成为诸侯。而幽王更任命他为司徒,司徒仅次于三公,是周的“三有司”之一,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这个人在当了一年司徒之后,发现幽王因为宠信褒姒,政治倒行逆施,诸侯纷纷背叛王室。
如果你是郑桓公,面对这样的局势,请问你该怎么办?
身为血缘最近的王室宗亲,身为天下有数的诸侯,身为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国和家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殆之时,你该怎么办?
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郑桓公跑去问太史:“王室的祸患事故这么多,我要逃到哪里才能免于一死?”
秦人的子孙在最困苦最艰难的时候,仍然不忘记雪耻,要用血性去跟他的敌人拼斗到最后一刻。周人的子孙安享荣华富贵数百年,到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所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匡扶国家,而是要逃到哪里去才能使自己免于一死!
如果只是拿世父和桓公两个人相比,或许会觉得桓公实在比世父聪明。,精¢武/暁`税¢网, *冕?费\阅.毒*但如果秦人和周人个个皆是如此,各位不用占卜,也可以看出这两族未来的命运。
谁将兴?谁将衰?谁将成?谁将败?太史公说读历史是为了“稽其兴坏成败之理”,为什么秦国必能崛起,为什么西周必然衰亡,各位从这里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更讽刺的是,那个一心拼命的世父最后没死,在一次战败被俘后,又被戎人放回秦国。而那个一心想逃跑的郑桓公姬友,后来却在西戎、犬戎入侵王畿时措手不及,结果被杀掉了。拼命的未必会死,想逃的却先死了,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讽刺。
从历史来看,决定人生成败的不过就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运气,第二是自我要求。什么是运气?往大的方面来说,生在什么时代是运气,生在什么国家是运气,生在什么家庭还是运气。/k·s′j?x-s!w·.^c!o/m?往小的方面来说,有时即使是早上出门决定往左边走或右边走,后来你的人生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某个方向可能遇到一个你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人,或碰到一件你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好事。甚至有时你早出门或晚出门五分钟,你就可能因此而接到或错过一个电话,就可能改变你的一生。运气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就是这么重要。
当然,各位可能会问,既然运气这么重要,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呢?这是因为运气不可测,世上没有人能控制运气,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有“自我要求”。什么是“自我要求”呢?就是你真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注意,是“真心”希望,不是做白日梦时想想而已。必须要真的不断奋斗,努力准备,让自己具备足够的条件。等到条件具备之后,就等待机会的来临,然后紧紧地抓住它。
秦人就是这样一个氏族,他们奋战不懈,不断地在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在他们全族到了沦为炮灰的最悲惨时刻,他们也没有灰心丧气,仍然在不断努力。而接下来,秦人即将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
(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信褒姒,希望立褒姒为王后,同时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问题是,幽王本来已经有王后和太子了,他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太子名叫宜臼。为了立伯服为太子,幽王毅然废掉原来的王后和太子,这又是一次自坏宗法的行为。
但宜臼不甘心被废,于是他请外祖父申侯帮忙。各位是否觉得这个情节似曾相识?不过这次申侯没有拿西戎来要挟幽王,因为他直接勾结西戎、犬戎一起进攻,结果把幽王、伯服还有那个来不及跑掉的郑桓公都给杀掉了,西戎、犬戎还占领了位于今天陕西中部的西周京畿之地。于是宜臼即位成为平王后,只好将周室东迁到洛邑。这就是各位过去念历史时所熟知的,从西周到东周的巨大变局。
但是各位以前的历史课本,恐怕并没有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室不过迁个都城,天下诸侯就会从此分崩离析?周天子的权威就会从此荡然无存?
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