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 第8章完结

第8章完结

当然,或许有人会问,今天不也有许多人讲儒家文化吗?怎么能说儒家文化轰然倒地呢?

一个文化之所以是活着的,不在于有人讲,而在于有一群人具体地实践它。?3-8/墈^书?罔^ -耕,薪\蕞,哙*试问今天的社会可有一个阶层,将儒家文化当成是信仰的中心?当成是生活的方式?当成是奋斗的目标?如果没有,那么它就只是一种过去的文物,就像埃及文化、两河文化一样,只能送进研究所和博物馆了。

其根本的关键,在于我们今日的教育,已是西方知识体系的产物,这和中国传统对读书人的训练与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没有主体阶层,自然就没有文化。

第三次巨变,迄今尚未结束。因为我们还没找到,在三代的古典文化和秦汉至明清的儒家文化之后,中国人应该奉行什么样的文化。在血缘贵族和儒生士大夫之后,又会需要什么样的主体阶层来支撑这个文化。

如果简单地把第三次巨变发生至今,分成前后两期,第一期大概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当时追求的目标是“救亡图存”。/卡?卡~小^税?惘` ?已_发?布`最_辛\蟑-踕_中国要如何在列强的各种侵略之下,能够生存下去。

各位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很简单,在当时亚洲只有中国、泰国跟日本没有亡国,其他的国家几乎都在外国人的统治之下。在那样的危局中,靠着多少先贤先烈的奋斗,这个国家总算生存下来。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今天,追求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我们就活在这个时代之中。

可是富强之后,还有更重要的题目,这就是这一代和下一代所要面对的问题。在第三次巨变之中,我们如何找出新时代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我当初在台湾大学开设“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这门通识课,内容包括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和王莽。但由于这本书的篇幅有限,我重点只讲秦始皇这个人,以后有机会我再和各位谈谈其他的人物。

我为什么开设这样的课程呢?因为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活在第二次巨变的时代,也都尝试着替他们的时代找到一条出路。/k\a/y?e¨-¨g\e`.·c+o+m`

我希望用历史作为范例,让各位来看看第二次巨变中最杰出的人们,他们是如何面对巨变,如何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各位能够明白这一点,才会让活在第三次巨变的我们,有可能少走冤枉路。更重要的是,明白他们的成败得失,才能知道我们未来的出路可能在什么方向,这就是我开这门课和写这本书最重要的目的。

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

历史该怎么读?──实例示范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绘《圯上纳履》

前面谈了那么多如何学历史的方法,各位一定会有疑问:“道理说得很好,但为何我实际读历史书时,还是看不出门道在哪里呢?”

历史学不讲空话,下面我就先从“圯上纳履”的故事开始。

有许多人听到这里,一定会说:“圯上纳履?这不就是张良帮老人家穿鞋子的故事吗?我从小就听过了。”

那么请问你,“圯上纳履”的故事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时智慧的代表,老人家叫黄石公,是张良的老师,当然也是智慧的代表。这两个人相遇的故事,自然也是一个智慧的故事。既然是一个智慧的故事,它里面必然隐藏了某些被两千多年来无数聪明才智之士所传颂所喜爱的道理。

我讲这些想表达什么呢?就是告诉各位,张良的故事绝对不是只为了告诉你,对老人家要有礼貌和约会不要迟到。如果张良的这个故事,目的只是为了告诉你这两点,那我必须说,这个故事所含的智慧也未免太浅薄了。

中国人的智慧没有这么浅薄,从这个故事我将带各位来认识什么叫作历史中的智慧,什么叫作中国人的智慧。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故事的开头是这样说的: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张良曾经在有空闲的时候,从容漫步游览在下邳的桥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