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 第7章完结

第7章完结

奏者是谁,而无法对被参者打击报复。这种掩耳盗铃式的保护,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的性格和心态。

尽管道光帝勤政图治,何如他从父皇手里接管的是一个日渐衰败了的王朝。对着摆在面前的烂摊子,他既缺乏祖宗顺治帝、康熙帝那样的雄才大略,也没有雍正帝、乾隆帝那样英武而有作为。他是个有图治之心而无回天之力的皇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朝滑坡,拿不出有效的办法。但要让他糊糊涂涂地过日子,则心犹未甘。于是只好靠勤谨守成来自我安慰。据说,他每日每夜都需批阅高可数尺的题本,直到69岁的高龄还躬亲庶政,力疾视事。他的这种心情,最为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所理解,曹振镛也就成了皇帝的股肱之臣。

曹振镛,字俪笙,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乾、嘉二朝,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颇受先帝赏识。乾隆帝说他“声名甚好”,嘉庆帝赞他克尽孝道。他曾在嘉庆帝六次谒陵、五次木兰秋狝时,被指派为留京办事、综理朝政。道光皇帝甫告接位,即下诏选拔他为军机大臣。不久,又任为武英殿大学士,成了军机与内阁的首领。他历事三朝,对官场中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内幕,了然于心;也深知宰辅位虽崇而责最重,与皇帝经常相处,稍一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唯一办法,就是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他猜透了道光帝中年继位、求治图稳的心思,更加实心办事、不露锋芒,韬晦谦恭、因循成例。所以,他守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政方针。在西北用兵的几年中,他确实与皇帝同忧,殚精竭诚,深得皇帝的赞许。张格尔叛乱平定后,4名军机图像紫光阁,第一名就是他。皇帝所做的像赞和序文中,称他“公正慎勤,班联领袖,尤能殚心据实,巨细无遗,……克勤克慎,首掌丝纶[3]。从此,他备受帝宠,成为皇帝深可依赖的首揆。作为王朝的行政、机务首领大臣,他以历官数十年的经验,把朝政弄得四平八稳,没有出过大乱子、大差错。就此而言,正投合道光皇帝想留得英主好名声的心态,但同时也养成了政府官员因循苟且、圆融谦恭的吏风。据说,某年皇帝大考翰詹,出的诗题是“巢林棲一枝”,应考的翰林、詹事们都不知出处。曹振镛在军机处入值时对同僚们说,此句出在左太冲的《咏史》中,便一口气把全诗背了出来。左太冲名思,太冲是其字,西晋著名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其名作《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咏史》诗八首,借古讽今,措词命字淳朴而风雅,一时脍炙人口。道光帝阅完考卷,对应考者的无知极为震怒,以为翰林词臣也无学乃尔,准备重考一次。第二天召见曹振镛,问诗题出处,曹说不知出在何处,道光帝叹息地说,连你也不知,无怪若辈也,决定不再重考了。军机大臣们得到消息后深为惊讶,问曹振镛:昨天你还背诵全诗,不失一字,为什么今天对皇上说不知出处呢?曹笑笑说:我只是偶然知道此题的出处,若皇上再以其他题目问我,我怎能一一回答呢?[4]这件事,为曹振镛写传的作者认为他是“虚怀若谷”,其实,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圆融谦恭、和同弥缝的做官诀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