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地位、境遇的不同,大体而论,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政治家型,如湖广总督林则徐、福建巡抚吴文镕、广西巡抚梁章钜、贵州巡抚贺长龄和前两江总督陶澍等,他们虽也研讨学问,且有所发挥,但侧重点在行不在言,往往以其地方大员的身份推行其关心国计民生的主张,躬亲实行,取得了良好的官声和政绩。另一种属学者型,如上举姚莹、包世臣、张际亮、徐松、沈垚、汤鹏、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等等,这类人物虽有匡时济世的抱负,且有改革方案,但或因官卑职小,或因仕途失意,无法实现所持主张,因而侧重于言论文章,著书立说,影响着思想界风气的转移。前一类型,以林则徐、陶澍为翘楚;后一类型,实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其中,尤以时任礼部主客司主事的龚自珍,最为京师士大夫推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乾隆五十七年(1792)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世代书香的官宦世家。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有《吟臞山房诗》传世。父亲龚丽正,官至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攻古文经学,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词名物考》诸书。母亲段驯,是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工诗能文,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自小受母亲文学熏陶,七岁时已熟读吴梅村诗、方百川遗文、宋左彝《学古集》,尤对吴梅村诗心不能舍。吴梅村名伟业,字骏公,梅村是其号,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遗民,参加过复社,以诗文名于世。因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政见不合,辞官归隐。清初,在顺治帝福临的胁迫利诱下,降清出仕,授秘书院(翰林院前身之一)侍讲,充任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圣训》纂修官。两年后,他借口母病还乡,就此不再回京,终老故里。降清的经历虽非出自自愿,时间也不长,但他始终深引为耻,曾在诗作中不无痛悔地写道:“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又道:“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充满了艾怨和怀旧的凄凉郁结。他的诗取法盛唐诸大家及稍后的元稹、白居易,号称“娄东派”。诗作中常反映民生疾苦、吏治昏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感。龚自珍的母亲以吴梅村诗,作为儿子的文学启蒙,一首首口授,一句句讲解,使童年的龚自珍在学习平仄音韵之余,渐渐懂得了诗与生活的相互关联,对他长成后关心民瘼,讽议时政,影响至大。他一生鲠直豪迈,不忌时讳,或许就是儿时对吴梅村那种痛悔失节的愤恨之情,从相反方面悟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