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制汉”和“改土归流”的种族统治政策,使之通过内耗,减少对统治民族的不利因素;在统治集团内部,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提高皇权,削弱藩王权力。这三者组成了清王朝前期国内政策的基本环节。外交是内政的继续。防止国内人民的反抗和防止外国人支持国内的不满情绪,是维护王朝统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于是,隔绝中外之间的交往,把贸易限在远离王朝心脏的边远地区,成了清政府势在必行的政策。
乾隆一朝,承康、雍之武功文治,国力趋于鼎盛。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局面安定,外贸税收的区区收入,乾隆帝根本不放在眼里。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王朝决定关闭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只开放广州一口,实行了中国历史上严格意义的闭关锁国政策。
为什么乾隆帝要收口闭关?是因为怕欧洲海盗商人的侵扰而出于自卫的需要吗?
不可否认,欧洲海盗商人自从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在沿海地区进行肮脏卑劣的掠劫活动。但这种趋势和程度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成长,正在逐渐呈现着退潮和减弱的态势。考察一下自明正德九年(1514)中西关系开始,到清乾隆二十二年收口闭关的243年中西交往历史,似可以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实行迁海为分界线,在此以前的147年内,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采取武力入侵和较大规模的海盗掠劫活动;在这以后的96年内,很少出现武力对抗的局面,外国海盗商人对中国沿海的掠劫势头已基本退潮。出现这种相对安定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外国殖民者的主要目标在印度和南洋争霸,无暇他顾;更重要的是他们遭到了明王朝的自卫还击,一再遭到挫折,发现自己一时还对付不了中国这样一个封建大国。可见,尽管这时外国海盗仍在中国沿海及南洋、印度洋海面出没,但毕竟没有像以前那样严重地采取掠人残杀、抢劫的无耻暴力手段。把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实行收口闭关的直接原因,说成是为了“防范欧洲海盗商人的劫掠活动”,似乎缺乏史料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