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 第31章完结

第31章完结

* * *

[1] 许地山编:《达衷集》卷下,商务印书馆印行,1934年版,第125页。~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

[2] 许地山编:《达衷集》卷下,商务印书馆印行,1934年版。第153页。“公班衙”是当时中国对英属东印度公司的习惯性称谓。

[3] 【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第24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 参见乾隆致英王的两件敕谕(1793年9月23日、10月3日),转引自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卷,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45页。

[5] 参见许地山编:《达衷集》第163~170页。

[6] 许地山编:《达衷集》,第176、178页。

[7] 萧令裕:《英吉利记》,转引自《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第28页。

[8]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第57~61页。

[9] 《阮元奏英吉利巡船伤毙内地民人潜逃究办折》,《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第54~57页。~x!t¨x′x-s′.~c^o,m*另参见同上书册,第65~67页;第71页各件有关奏折。

[10] 《著两广总督阮元令英国交出伤毙民命凶手候办事上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11] 《道光十一年四月十九日邵正笏奏》,载《史料旬刊》第10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2008年版。第763~764页。

[12] 《李鸿宾片》,《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第75~76页。

[13] 《道光九年十二月初五日上谕》,《清代外交史料》。《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第156~157页。

[14] 《庆保等折》,《道光朝外洋通商案》。《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第86~87页。

[15] 《广州将军庆保等奏英吉利大班盼师屡次妄禀,已被该国撤回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册,第71页。

[16] 见署闽浙总督福建巡抚魏元烺奏折;浙江巡抚富呢扬阿奏折;两江总督陶澍奏折。-精?武·暁,说¨王¨ `芜\错`内¢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110、112、114页。

[17] 《著沿海各省督抚按照已定章程严防外国船只侵入内地洋面事上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137页。

[18] 《国祥等奏报英船驶至奉天海面已派干员驰往驱逐折》,《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127页。

[19] 《著沿海各省督抚按照已定章程严防外国船只侵入内地洋面事上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137页。

3-2 正当贸易的困境

东印度公司何以如此迫不及待地、频繁地敲打中国的大门?这与它长期来不能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不无关系。商品输出作为资本主义征服落后国家的一种武器,广义地说,也可视为敲门的一种手段。英国的对华贸易,掩盖着它的殖民欲望。

从中英贸易品的结构来看,东印度公司的输华商品包括毛织品、金属制品和棉花三大项;中国输出的商品则以茶、丝、棉布(土布)为大宗。英国商品中不少是机器工业制品,表现出商品的进步性;中国的出口货主要是手工制成品,反映了生产方式的落后。但是,英国输华商品中大部分是印度棉花,这又显示了英国商品的殖民地贸易性质。这可以从英国输华商品的构成比例中得到证明:英国输华商品来自英伦本土者,自1775~1833年始终占全部商品总数的40%以下,来自印度的,总在60~70%以上[1]

就英国输华的三项主要商品及其发展趋势而言,印度棉花一项,不仅大于英国本土的毛织品和金属制品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