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的流毒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的健康,鸦片走私又大量卷走了中国的白银。^暁\说,C¢M_S* +已¨发?布-罪,芯^彰.截′
鸦片走私是采取现金交易的。这就使得走私愈猖獗,中国的白银愈外流,两者成正比例发展。根据统计资料所示,当流入中国的外洋鸦片保持在一万箱左右的幅度时,广州口岸白银出入口情况仍对中国有利,每年平均入超约150万两至200万两左右;而当外洋鸦片自1828年起,以平均每年1.8~3.5万余箱为幅度急剧上升时,广州白银的流出入情况就发生逆转,中国大量流出白银,每年平均在200万至300万两左右。1835年后,这一趋势更加发展。以下是1800~1835年间,广州口岸白银流出入量与外国鸦片输华量的对照表:表4-4
(续表)
本表据【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238~239页附表及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3页,表26编制而成。
从上表可以看到,截至19世纪20年代末,中国广州口岸流出入白银的趋势一直是入超的,只有极个别年度出超。?优*品?小+税?惘` `毋¢错^内-容-从1800~1827年的27年中,鸦片输华量基本上稳定在一万箱以下,这表明,当时中国市场吸收鸦片的最大容量应在万箱左右,在这个数字上,中国大体上仍可有大约100万至150万两白银输入,中国财政还可以保持略有节余,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还可以保持出超(包括鸦片贸易)。但是从1827年以后,中国白银流出趋势,因鸦片大量输入而逆转,每年都有200万至400万两出超。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日益暴露了。
就中英贸易状况考察,问题比上述情况更严重。
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贸易中,很早就停止了输入白银于中国,这与鸦片大量输华有关。1805~1814年,1817~1820年,1821~1823年,1824~1834年,共24年中,东印度公司没有一块银元流进中国,这在1800~1834年的34年中占了3/4以上的时间,而上述广州白银的出口流向,主要是流入东印度公司和公司职员的口袋中。
以上仅仅是广州白银流出入的统计。+m_i!j+i~a_s~h,e`._c+o!m/就全国白银流入量来说,1814~1815年度,中国流向印度的白银已达120万余两,以后逐年增长,到1833年以后,每年流向印度的白银一直在370万两左右,而到鸦片战争前夕的1839~1840年竟高达613.9万余两[6]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约占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六分之一。
对于白银的外流问题,清政府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与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成正比例发展的。
嘉庆中叶以前,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中,还没有对鸦片输入与白银外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所反映,[7]这与当时鸦片保持在每年平均4000余箱的情况有关。嘉庆十九年(1814)户部左侍郎苏楞额的奏折里,已经开始提到白银流出的问题:“今年以来,竟有夷商贿连洋行商人,藉护货夷兵盘费为名,将内地银两络绎偷运,每年约计竟至百数十万之多。”[8]但他只提是夷船偷运,还是没有提到鸦片与白银外流的关系。道光二年(1822)贵州道监察御史黄中模的《严禁海洋偷漏以裕民生折》中,已经模糊地感受到白银外流与鸦片走私有关:“臣更闻迩来洋商与外夷勾通贩卖鸦片烟,海关利其重税,遂为隐忍不发,以致鸦片烟流传甚广,耗材伤生,莫此为甚”。但他仍把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洋商违反定例,以银收买洋钱与茶客交易。[9]这种认识是与鸦片尚未超过中国市场的吸收能力有关。因为在1822年以前,鸦片流入中国平均每年仍在4000箱左右。整个地说,中国白银就广州口岸统计,还处于入超阶段。
直到道光九年(1829),御史章源的奏折才第一次明确地指出鸦片走私与白银外流的关系:“至鸦片烟一物,流毒尤甚,该夷伪标他物名色,夹带入粤,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10]这一年鸦片输入已达到16500余箱,超过了中国市场的吸收能力。所谓“每岁易银”,从统计数字来看,鸦片输华自1826年起已超过万箱水准,而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