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本书充分吸取了前贤与时贤在历史学、对外贸易史、社会史、经济史、中外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所作的贡献,要顺利完成本书的写作是很难的。我对他们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年代学研究传入中土的时间不长,国内学术界尽管著述迭出,但对此很少作历史编纂方法上的深入探索,所以我的上述理解和本书的铺陈是否得宜、有当,敬请读者和方家批评指正。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本书是在我早年写的初稿基础上续完的。书中使用的若干统计资料如〔美〕马士著:《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五卷),当时还未有中译本,[2]所以我使用了本校老学者吴杰教授著作的统计,现在看显然是转手引用,而非直接使用的第一手统计数据,理应重新编订,但是我已到望八之年,没有精力为之了。这是要向读者抱歉的。
最后要感谢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给予的宽容,更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劳。
沈渭滨
2014年4月于蒲溪抱墨轩灯下
* * *
[1] 见《陈旭麓文集》第四卷《浮想偶存》,第49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