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太宗朝,赵炅待钱俶一如既往优厚。~天^禧·小\说`惘* _首!发¢
这样,就让钱俶多少生出一点幻觉:也许大宋未必一定要我投诚献地!如此,似乎可以保住祖宗基业……
但是这一次,他遇到了一个不解的难题。
陈洪进纳土后,钱俶在恐惧中试图表现得更恭顺,于是上表,将吴越国全国的甲兵配置图册上交,并要求解除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停止过去“书诏不名”之制,最后的要求是:放我钱俶回钱塘。他已经把吴越诸州郡的武装力量的布局交给大宋了,难道还不能赢得赵炅的信任,放他回国吗?没有想到的是:不能。太宗的答复是:不许。——不许回国。史称“俶不知所为”,钱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跟随钱俶一起来朝的谋臣崔仁冀早就看出了天下大势,此际,更看明白了大宋一统的意图。在吴越国中,他很早就是一个“统一派”。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攻取金陵,要吴越国出兵策应,吴越国丞相沈虎子反对说:“李煜的江南,乃是我吴越国的藩蔽屏障,现在大王亲自撤掉这个屏蔽,那还怎么捍卫吴越社稷?”崔仁冀意见则与沈虎子相反。+三+叶_屋\ ^蕪~错_内+容*钱俶于是罢免了沈虎子的政事,命通儒院学士崔仁冀做了宰相,总揽吴越军政大事。
太祖朝时,钱俶在恐惧中,崔仁冀主张听从太祖召唤,到东京去朝觐。现在,钱俶再一次感到恐惧时,崔仁冀进言道:“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朝廷的意思很清楚了,大王如果不尽快像陈洪进那样,纳土归宋,祸事就要来了!
钱俶左右闻言,不想就这样投降,争着辩论说吴越社稷不可轻易让人,云云。崔仁冀厉声道:“今在人掌握中,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现在大王和我等,都在人家的手掌一伸一握之中,此地离开国土千里之遥,怎么回去?除非有一对翅膀才能飞走!
钱俶闻言,当即决策:纳土归宋。
钱氏家训
吴越国,从第一任国王钱镠开始,就奉行“善事中国”“保境安民”两大国策。*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传为钱镠制定的《钱氏家训》十条,前三条是:第一,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第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
第三,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假如这个《家训》是真实的,则钱俶归宋,事实上就是忠实执行了钱镠的遗嘱,崔仁冀所推动的,也不过就是落实这个遗嘱。
于是上表,献出吴越国辖境十三州、一军。手续交接完毕,跟随钱俶来的更多官员才知道:从此以后,世上已无吴越国。很多人恸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家大王回不去啦!”
大宋帝国在太宗赵炅一朝,兵不血刃,又得到吴越国属地,总86个县,550608户,兵115036人。
钱俶被封为淮海国王。他的儿子钱惟浚原为镇海、镇东节度使,改为淮南节度使。原浙江西道盐铁副使崔仁冀改为淮南节度副使。其余亲旧也都有封赏。与此同时,太宗又派出多位朝官,到钱塘去“权知”,一次性地将吴越国的地方藩镇性质,变革为中央郡县行政性质,主持地方事务的官员不再世袭,改为派出。这之中,成就最突出的是负责吏部官员业绩考核工作的考功郎中范旻,太宗派他前往钱塘,权知两浙诸州事。
“阴谋拥戴”的君主
钱俶,说起来,也是五代乱世中被“阴谋拥戴”的君主。
吴越国总三代人五个国君。第一代第一任钱镠,第二代第二任是钱镠之子钱元瓘,第三代三个君主,全是钱元瓘的儿子,第三任是六子钱佐,第四任是七子钱倧,第五任就是钱俶,钱元瓘的第九子。
钱倧是在乱局中出任吴越国君的。他与兄弟钱俶很友爱,践祚之后,就把钱俶从台州刺史的位置上召回,同参相府事。这时是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