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汉武帝都有封禅的记录。泰山之民和大臣们认为太祖太宗功德很高,可以上告天神地祇。这是士庶对君王诚心拥戴的一种表示。
太宗答应了,下诏让大臣扈蒙、贾黄中、徐铉等共同议定封禅大典的仪式。随后,又派出了朝廷官员组织力量修建京师到泰山的道路,不惊动泰山父老来修路。还任命了宰相宋琪为“封禅大礼使”,全面负责此事;翰林学士宋白为“卤簿使”,负责封禅典章的制定和实施;大臣贾黄中为“仪仗使”,负责所有封禅的仪仗队伍指挥和器械准备。这些工作要按期汇报,有一次太宗看到宋琪等人上报的仪仗导驾等,规模过于宏大,就说:“朕此行盖为苍生祈福,过自严饬,非朕意也。”
于是,又下诏:只在“告庙”也即祭告祖庙以及到达泰山之后用仪仗,一路上不需要仪仗等陈设。
到了五月,麦熟季节,按礼,太宗到城南“观刈麦”,观看农人割麦,还赐给了割麦人一些钱帛。回来时,到玉津园皇家园林观鱼、射箭、宴饮。然后,发表了一通意见:“朕观五代以来,帝王开始还能勤俭,后来就忘掉了得国的艰难,结果很快就覆亡了。这都是自己造孽的结果。在人上者,当以为戒!”这番话表明,他对封禅大典,有了反思。
不久,宫中两座大殿乾元殿、文明殿遭遇了火灾。
火灾事不久,太宗又下诏“求直言”。几天后,再次下诏:“天下各地方的幕职、州、县官员,上书言事,凡是有关于民俗利害,政令善恶,都可以在本州将意见文书交由驿站车马,传到京师给朝廷。”这是因为过去只有转运使及知州、通判可以上书,而州县的地方小官则很难经驿传上书。太宗担心“下情壅塞”,下面的情况不能上达,所以特意再次降诏“求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