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x·i?a,o·s+h/u,o.n_i!u\.`c~o.m\”
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第二个版本:
一、保全柴氏子孙;
二、不杀士大夫;
三、不加农田之赋。
太宗一朝,不仅周世宗的后人得到保全,其他降王,如刘继元、陈洪进、钱俶等,也得到了很好安排。
而士大夫一如既往地畅言国策,不必担心因言获罪。
国计民生始终在太宗及臣辅的关注之下,逢灾必救,有饥必赈,赋重必减,税滥必除。
《誓碑》规定的圣贤理念,大宋帝国“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太宗皇帝赵炅先生,做到了。
“贤君”太宗赵炅,虽然整体成就还无法达致“圣君”太祖赵匡胤的成就,但就其恪守《誓碑》规定,成就大宋光荣而言,他与赵匡胤并列而称为“太祖太宗”,其所发布的大诏令,以及《太宗实录》所载太宗语录,已经与赵匡胤所发布的大诏令,以及《太祖实录》所载太祖语录,一起成为大宋帝国三百年间的“祖宗家法”,他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种瞩目于“天下为公”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微·趣^暁\说.王. .勉\费~悦~黩.
《宋史》讲述帝王事迹,最后都有一篇盖棺论定的文字《赞》。我就以《宋史》中的《太祖本纪》和《太宗本纪》两篇《赞》来结束《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二部。这两篇《赞》,以今日的眼光看,或有不同于时论之处,但就太祖、太宗,二人功过比较,套用一句话“虽不中,当也不远”。
《宋史。太祖本纪。赞》:
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平治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狐/恋_文¢学` +追*嶵~新`章^劫?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过去,尧舜用禅让之法完成权力交接,汤武用征战之法诛除暴戾,都坐北朝南有了天下。四位圣人以来,世道有盛有衰,治乱推移。当生灵涂炭之年,皇天殷切寻求天下共主,也是给他拯救世人的使命和责任。四位圣人这样的人不常有。如果一定要得到四圣这样的人物,而后才让他施行救世,那么士庶期待太平治世,恐怕遥遥无期了。五代已经乱到极点,宋太祖起于军旅,登上皇位,探究他得到邦国的原因,与后晋、后汉、后周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等到他一发号施令,各大藩镇将帅,都能俯首听命;四方诸国,挨个收复。这不是人力容易达到的成就。宋初建隆以来,解除藩镇的兵权,重法纠治赃官,以此来堵塞浊乱之源。州郡的官员,下至县令录事、幕府职员,赴任前,他都亲自询问对答。务农兴学,谨慎刑罚,减免赋税,让人民休养生息,终于达致太平。治理之功成就之后,又制礼作乐。在位十七年,有了三百年大宋基业,传给子孙,世世代代有宪章法则。这样来考察从三代以来,论声教文明,礼乐制度之治理,论公道仁德之风尚,大宋与汉、唐比较,毫不逊色。呜呼,开创帝业留传代代的君主,规模做到这样,可以说是远大了。
《宋史。太宗本纪。赞》:
赞曰: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