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不济啊……”生病的老人心想。_如\文+徃¢ /追\蕞,鑫?璋!劫\辽东地方偏僻,想要号令天下,首先就没有地利之便,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之流雄霸中原,实在令人遗憾。在公孙度看来,不屑印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反倒是群臣脸露不解之色比较奇怪。“我凭一己之力当上辽东之主,如今给我封侯,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蠢货!咳,我真是不走运啊。”公孙度躺下,钻进了被子里。
这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的事。这一年的八月,曹操攻占了袁氏的居城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掳走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公孙度想错了。他总说自己不走运,其实他是非常幸运的。倘若他也是中原群雄之一,恐怕早就被人吞并了。
辽东之王——今天的辽宁省直至朝鲜半岛,再越过大海直抵邪马台国之间的各地大小势力,全都以公孙度为盟主。在这样的偏僻之地,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才。正因如此,公孙度才能在这里称王称霸。他向来看不起曹操,因为他是宦官的后代,不过之前一直都有袁氏这个强有力的屏障挡在他与曹操之间,所以才会安然无恙。\小`说^宅_ !吾~错′内.容?如今袁氏这堵大墙不复存在了,公孙度直接受到曹操的威胁。倘若他真是个审时度势的人,便可以由这枚印绶读出曹操的胁迫之意,但他没读出来,一方面是年事已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疾病影响了判断力吧。
不久,公孙度病死了,儿子公孙康继位。他把朝廷封的“永宁乡侯”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公孙恭。公孙康和他的父亲一样,常以辽东王自居,当然看不上曹操赐予的侯位。辽东若是一直置身中原诸侯混战之外,固然是一件幸事。然而,袁氏这堵防火墙既然已经倒塌,辽东也就不得不受到中原政局的影响。公孙度未免有些“井底之蛙”的狭隘。不过幸好他的儿子公孙康比他稍稍明白一些。公孙康明白,要想久居辽东王之位,就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二
袁尚尽弃辎重,乔装逃去了中山,他的手下慢慢也聚拢过来,然而不久之后敌人也跟了过来。袁尚以为是曹军,但是探马回来禀告说:“是显思大人的军队,正在猛攻我军。”显思是袁谭的字。
袁氏三兄弟的字都以“显”字开头。*e*z.k,a!n?s`h/u-._n¨e·t\袁熙字显奕,袁尚字显甫。
“是兄长啊……”袁尚仰天叹息。身为袁绍的幼子,他继承了家业。然而长兄袁谭不服气,此刻带领大军前来讨伐兵败的弟弟。“可悲啊……”袁尚低声自语。长兄的固执固然不足取,而费尽心机让自己得到袁氏家业的母亲,现在看来也是可悲的。甚至包括自己在内,大家都很可悲,又很空虚。袁尚没有半分战意,他带领几个亲随悄悄逃出了中山城。他要去二哥袁熙所在的故安城。
于是,袁谭不费一兵一卒便取了中山,还悉数收编了弟弟的军队。为了从袁尚的手中夺回“袁氏主帅”的地位,他不惜与父亲的敌人曹操联手。不过他知道,曹操终究是袁氏最大的敌人。要想不被曹操攻击,该怎么办才好?
曹操背后有荆州刘表。若是刘表有所动作,曹操也不得不提防,至少对北面袁氏的攻势会减弱。袁谭向刘表派去密使,想与刘表结盟——共讨曹贼。
“贤弟以为如何?”刘表询问客居荆州的刘备。
“袁谭曾经与曹操结盟,现在又想与荆州联手吗?还是不要卷入这些棘手的事情中为好。若是此刻出兵相助袁谭,曹操恐怕会舍弃北边的袁谭,全力攻我荆州。曹操不喜欢两面作战。”刘备答道。
“的确如此。邺城就是前车之鉴……”刘表点头道。当年曹操包围邺城,听说袁尚前来救援,便不理邺城守军,全力击溃了袁尚。曹操确实不喜欢两面作战,他喜欢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曹操确实有这个作战习惯。
“倘若曹操全军进攻荆州,那我可应付不了。还是不要卷进去,那样做太傻了!”刘表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