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34]。当然,玄宗推崇道教的最主要表现还是崇玄学(后称崇玄馆)的设立。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制两京各置崇玄学,令生徒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每年随举人例,准明经考试。通过者,准及第人处置,并置博士一员。次年二月,诏改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四子所著书改名真经,合《庚桑子》为五经。令崇玄学生习之。崇玄学的学生,其修习年限也是三年,“三年业成,照依常式”[35]。三年结业之后,合格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每年随举人例送名至省,准明经例考试”[36],此即所谓道举,有类于明经科,只不过考试内容为道家经典而已。崇玄学生徒的科举考试依明经科例进行,这样,实际上也就为修习道学的人开了仕途之路。
因玄宗之喜好并加以不懈推崇,士人对于道学,特别是《道德经》非常重视,俨然成一时之风气。一代有一代的风气,一代有一代的学风。因玄宗之大力宣扬,天下士子岂有不欣欣然而修道者乎?上有好之,下必甚之,古来如此。故有唐一代,“终南捷径”也成为了士人的一种惯技。所谓“终南捷径”,坦率地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仕途上不如意,那么,你就可以以退为进,去隐居山林,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然后声名远播,皇帝自然就会下诏请你入朝为官,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极为荣耀的进入仕途的方式。当然,隐居之山林的选择是有讲究的,不能太远太偏,否则,就成真隐了。于是,离长安不足百里,而又景色优美的终南山,自然成为了隐居的首选之地。“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37],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但不管怎么样,这种状况的出现,至少表明了在唐代道家、道教思想所具有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