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荒野寒山 > 第20章完结

第20章完结

入内考试。

进士科考试分三场进行,先帖经,后杂文,最后试策。每场以一天为限,故而总共需要考三天。每一天的考试,如果白天完成不了,可以晚间继续,晚间答题的时间,则是以烛炬作为标准,燃完三支,答题时间全部结束,“唐制举人试日,既暮,许烧烛三条”。[23]

开考之前,以钦天监择定吉时,诏告天下。是日,时辰一到。贡院准时开门迎接应考士子。而进门之处,则守卫森严,并且依次“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也”[24],寒山跟所有的应考士子一样,通过了检查方得以进入贡院指定地点参与科考。

进士科考试,按照成式,第一天考的是帖经。帖经对于参考进士科的文士而言,难度是非常大的,“举司帖经,多有聱牙、孤绝、倒拔、筑注之目。文士多于经不精,至有白首举场者,故进士以帖经为大厄”[25]。因为帖经所选取的基本经典乃是儒家经典,以《五经正义》作为基础。而这些,士子们都是自幼诵习,非常熟练,故如果是很简单地帖住几个字,考生显然能够很轻松地答上,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以考试作为衡量优劣的意义。所以,考官在出帖经题的时候,往往会挖空心思,提高考试的难度,经常会找一些容易混淆的,或者是不太常见的,甚至是注疏中帖字,尽出偏题、怪题,这样一来,考生无所适从,难度无疑是增加了许多。因此,很多考进士科的,就是因为帖经一关过不了,而致使白首依旧拼搏于科场,所以,进士科考试有“七十少进士”之说,到了七十岁,你能够考出进士,依旧是非常年轻的。士子的青春就被耗在了这里,虽白首而犹无悔,其难度也就可见一斑。这样的帖经考试,与其说考校的是应考者的能力,倒不如说考校的是运气。因为,就帖经的原意而言,考查的是对于经典的熟练程度,这个要求对于受过良好训练的应举者而言,无论是生徒和乡贡,都不在话下。当然,当时的考场并没有后世严格,在考场内,主考会放参考书,最常见的当然是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以供考生查校。当然,如果主考比较严格,也可以不放参考书。至于放与不放,均取决于主考,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即便放了,经文注疏繁复,以孤僻的方式来帖经,虽有经文在旁,也很难确定究竟出自何处,总不能一页一页地翻吧,那样的话,时间也不够的。因此,帖经一试,则基本上完全取决于考生的运气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