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生活,让寒山感到困苦和无奈,毕竟这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状况之中,庄稼青黄不接,吃了这顿没有下顿,不管年成好坏,每年的徭役赋税是不可少的。·兰~兰-雯?穴` ¢已¨发·布/醉\歆·章/洁¨如果生活仅仅是贫穷也就罢了,可是贫穷往往是与疾病相伴随的,“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吁嗟》一七四)。生活是艰难的,因为贫穷,随之而来的疾病是不可避免的,而由于疾病,人的生活更加地处于贫困之中。寒山的妻子和儿子,也因为家里贫穷,相继染上了疾病,在贫病交加之中,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眷恋和对寒山的深深的依恋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贞元六年(790)的秋天,寒山已经65岁了,可是命运却再一次捉弄了他。在亲手埋葬了妻子和儿子之后,寒山几乎崩溃了,这个秋天对于寒山来说是特别的萧瑟和阴冷,这种感觉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一向》四十九),65岁的寒山,经历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这是何等的伤悲啊?周围的一切都还是那个样子,没有任何改变。可是,妻子走了,儿子也走了,只剩下了寒山孤零零一个人,寒山突然之间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凄凉,这种凄凉寒山怎么能够忍受呢?对着此情此境,寒山不觉泪如泉涌。
三十年前,寒山是为了逃避仕途的无奈而选择隐居翠屏山的,寒山的这种隐居方式,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与陶渊明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隐没有二致,实际上都是在道家隐逸思想影响之下所采取的一种行为[41]。_6·吆¢墈/书\网, *追¨醉^鑫/璋,踕.山林农耕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毕竟可以不再为仕途上的种种无奈所牵绊,这同他所感叹的“道有巢许操”(《元非》二八一)的意旨是相吻合的,与陶渊明的“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42]何其相似?道家隐逸的生活虽然不能够使寒山免于物质上的贫病,但是可以让寒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余家》二〇六)。然而,这种隐逸的生活却是不能够避开现实生活所面临的大限——死亡,“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43],“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44],正是从妻子和儿子的死亡之中,寒山真切地感觉到了人对于死亡的这种无奈。死亡真的无法逃避吗?当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无非是有两种可能:或者是超越生死的界限,达到精神上的安宁和恬静;或者是因恐惧而皈依于宗教。前者可以庄子为例。在庄子那里,对于死亡的恐惧被万物齐一的观念所消解,“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优!品·晓-说′罔! ¢已/发^布!罪*辛,章^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继续,人之生不过是气的积聚,死不过是气的消散。人们之所以会喜生恶死,只是因为人们把生看成是美好的、神奇的东西,把死看成是丑恶的、腐臭的东西罢了。实际上,都只是气而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人应当突破对于死的恐惧,“以死生为一条”[45]。也只有这样,人才能够真正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
但是,在这里,寒山并没有像庄子那样从精神境界上实现对于人的生死大限的突破,面对着死亡,寒山充满着恐惧。妻子走了,儿子也走了,这个世界上寒山相依为命的两个人都离他而去了,命运把年老憔悴的寒山又一次推到了十字路口,生与死的抉择再一次让寒山感到了生命的渺小和无常。四十二年前父母的去世,带给青年寒山的只是短暂的痛苦,死亡对于寒山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然而,四十二年之后,与寒山相厮守了近三十年的妻子和儿子的离去,给予寒山的是沉重的打击,让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