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荒野寒山 > 第43章完结

第43章完结

天台山国清寺

怀着对于死亡的无奈和对于长生的渴望,寒山拜别了妻子、儿子的坟墓,带着些许依恋一早就离开了翠屏山,这个他曾经呆了三十年的地方。·s~i`l_u?b¨o′o.k-..c?o*m¨出了翠屏山,在晨霭笼罩之中,寒山上路了,沿着桐柏山、赤城山的山间小路,到了国清寺外的松门。松门实际上并非是门,而是因为其山路两侧松树林立,林荫浓浓郁郁,恍如门一般,故名。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对此感慨曰“十里松门国清路”[1],其情状可见一斑。偶尔寺中传来阵阵钟磬之声,伴随着隐约的晨诵之声,清晰地告知世人这是佛门圣地。此刻的寒山自然无意于修佛,只是既然路经此地,有如此胜景,过门而不入,似乎也有点对不起这番美景了。对于国清寺,寒山并不陌生,在初到天台之际,即曾拜谒过,只不过这三十年来,自己一直在翠屏山下与家人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农家生活,国清寺虽近在咫尺,亦未曾参拜。今日路经此地,正好故地重游一番,然后再寻修道佳处。如此想着,寒山沿着松径缓慢前行,一路上但见古木参天,小径纵横,林中鸟鸣嘤嘤。此刻正是清晨,空气犹显清新,行走于雾岚弥漫、翠绿相拥的松径之中,一种惬意的感觉在寒山的心中油然而生,寒山陶醉于造物所带来的恩宠之中,这段时间以来因为亲人的亡故而产生的种种忧懑的情绪暂时消失了,因死亡而来的种种恐惧感,也荡然无存,此刻的寒山眼中惟有此山此景、此情此境。.我?的·书·城? ¨勉~肺-越?独,是啊,人们都说美景能够使人脱俗、忘忧,行走于松径之间的寒山,此刻是有了真切的体会。转眼已隐约可见丛翠掩映之中的国清寺,处于五峰环抱之中的国清寺,此刻在寒山的眼中更显庄严肃穆,宁静幽深。但见林木葳蕤,古树参天,一条清碧的涧水从逶迤的群山中潺潺流出,涧上有一座石砌的小桥(此桥即为今丰干桥所在)。走近丰干桥,可以清晰地看到双涧交汇于此,双涧即是指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的西涧。两涧水汇合于寺前的丰干桥畔,东流入赭溪。北涧自北山而下,曲折奔流几十里后至国清;而西涧从灵芝峰上直湍而下,流程仅二、三里,但是其山为黄泥土质,故涧水常浑浊,而北涧之水常清澈。特别是多雨季节,清黄交相激荡,颇为壮观。加之拱桥、古木、黄墙、青峦陪衬,形成“双涧回澜”一大景色,今为天台八景之一,元代诗人邑人曹文晦曾诗赞曰:“桂峰堂下翠纷纷,俯鉴澄潭气自芬。两涧合流原有绪,八风吹水自成文。沄沄注想在川上,混混终当放海濆。欲举源头问寒拾,幽亭尽日对松云”[2],所称道的就是双涧回澜的美景。

国清寺丰干桥

就在这双涧回澜之处,寒山的前辈、唐代著名僧人一行(623—727)曾在此演绎了一段动人的佳话。¨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一行乃唐代高僧,唐初勋臣张公瑾之孙,“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3],善于历算,遍研诸家历法,开元九年(721),唐玄宗因为通行的旧历法推算日蚀不准,降旨一行禅师编撰新历,“开元中,僧一行精诸家历法,言《麟德历》行用既久,晷纬渐差。宰相张说言之,玄宗召见,令造新历”[4]。一行在比较各家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方案,在编制过程之中,遇到了数学上的难题。他到处请教,总是不得要领。后来得知国清寺达真法师精通数学,故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来寻师以解疑惑。一行到达国清寺之际,正是连日大雨之后。达真法师正与僧众一起在寺内排筹布算,突然法师说:“今天合当有一位弟子前来求算,想来应该到了。”过了好久,法师又自言自语道:“门前水西流,远客该到了!”徒弟们都感到奇怪。“京都一行禅师前来拜访!”听到禀告声之后,达真法师即率弟子出山门迎接,与一行禅师在丰干桥上相见合十。与此同时,桥下涧水一反常态,向西滚滚流去。达真笑道:“一行禅师不远万里学算,其情可鉴,流水亦为之动容。水尚能倒流,何愁历算不成!” 此事在《旧唐书》本传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初,一行求访师资,以穷大衍,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十数,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