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当我们看到后面一段的时候,这里的寒山似乎与前面的寒山开始有了明显的差别,他俨然是一位得道飞升的神仙,他的出现是来点化一个不争气的道士,其所论及的都是道家的基本意旨,这说明,寒山已经披上道家的外衣,成为了道教中人。?武.4*墈_书, ~首*发+后来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籖》中所谓的“《寒山子至诀》[4]”,或者《宋史》中的“《寒山子大还心镜》[5]”,这些对于寒山的伪托,应该是滥觞于此。因为,一旦寒山成为了道教中的神仙,那么这一切被附加在他的身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那么,接着需要稍加讨论的是后文描述的这种转变大概始于何时?在这段描述中,唯一可以提供有效信息的是毗陵道士李褐。可是毗陵道士李褐这个人却又似乎完全只是为这个传说而虚构出来的人物,只是为了满足把寒山与道教联系在一起的需要而已。不过,在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中对这个故事的转述中透露出了另外一个线索,传灯在“寒山子”一条下面,几乎完全摘录了前引《太平广记》的后面一段文字,只是没有“咸通十年”,其余文字没有出入,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段引文的最后,传灯加了一个注脚以说明其来历,传灯明确地说这段文字“见《续仙传》”[6]。/k?a*n^s`h-u_y.e~.¢c*o?m_《续仙传》为南唐沈汾所作,此书亦在《太平广记》所征引的书目之列。
如此一样,比较合理的解释似乎应该是《太平广记》里所征引的原本就是两个传说,分别由杜光庭和沈汾所摘录的。而杜光庭的记载可能是寒山所有传说的原型,沈汾所采的传说则是寒山披上了道教外衣之后的形象。就其时间而言,杜光庭记载的传说大概是中晚唐时期的寒山的形象,亦即原始形象。而沈汾的寒山形象,则大概是唐末五代之际寒山形象。同时,考虑到晚唐诗僧贯休作有“子爱寒山子,歌惟乐道歌”(《送赤松舒道士二首》),齐己有“赤水珠何觅,寒山偈莫吟”(《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而曹山本寂则更是著有《对寒山诗》。说明不仅在道教方面对寒山的接受,而且在佛教方面对于寒山也有相当的接受。?墈?书¨屋` ¢耕¢薪\最¢全-这说明,寒山的隐士形象,至迟从晚唐开始,就有了道化、佛化的倾向。这种道化、佛化的倾向,对于寒山本身形象而言,自然是一种误解、歪曲,但是,对于寒山及其诗歌的流传而言,则是一种机缘。
(二)佛家三贤说及其文化内涵
在寒山文化的发展中,佛家的三贤说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三贤,即是认为寒山、丰干、拾得三人是佛教中文殊、普贤、弥陀的化身。这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寒山传说,其最初的原型,或者说最为基本的形式就是闾丘胤序中的描述: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每于兹地,时还国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寻常收贮余残菜滓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或长廊徐行,叫唤快活,独言独笑。时僧遂捉骂打趁,乃驻立抚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状如贫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气,理合其意,沉而思之,隐况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乃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迹,同类化物。或长廊唱咏,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之矣。胤顷受丹丘薄宦,临途之日,乃萦头痛。遂召日者,医治转重。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言讫辞去。胤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前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乃令勘唐兴县有寒山拾得已否。时县申称,当县界西七十里内有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