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就这一历史事件而进行的历史的反思。在这方面,一些学术性杂志最为敏感。知识分子史杂志《1900》1993年11月为此推出专号,约请多方面的著名史学家,对曾经卷进这一事件中的知识分子如左拉、普鲁斯特,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画家德加(H. G. E. Degas),作家兼政治家巴雷斯(M. Barrès)等进行个案分析,寻求他们何以在当时会选择不同立场。同时《历史》(L'Histoire)、《犹太研究杂志》(Revue des études juives)等刊物也已推出有关专号。在这些对历史进行反思或诘问的著述中,大约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犹太人的历史地位和反犹主义的思考,如史学家邦苏桑(G. Bensoussan)的《逆反的意识形态——对亨利纪念碑的调查或法国19世纪反犹情绪的考古》(L'idéologie du rejet: enquête sur le Monument Henry,ou,archéologie du fantasme antisémite dans la France de la fin du XIXe siècle);另一类是对知识分子作用的反省。较为重要的有巴拉尔(M. Balard)的《中世纪的世俗知识分子》、加耶(A. Caillé)的《知识分子的方向》等。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布尔迪厄与雕塑家哈克(H. Haacke)的对话体新作《自由交换》(Libre échange),也可以算作对知识分子作用的反思一类,但布尔迪厄此书与其说是对历史的反思,不如说是对知识分子未来作用和定位的一个建议。
在此方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科研中心研究员里费尔(R. Rieffel)的大部头著作《文人部落——第五共和治下的知识分子》(La tribu des clercs.Les intellectuels sous la Ve République)。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文人”(法文原文Clerc)一词,中世纪时仅指接受过剃发礼的教士,15世纪以后才渐渐演化成有知识之人、学者的意思。法国学术界习惯上沿用此词泛指知识分子,大概同知识分子的定位一直暧昧不明有关。里费尔在书题中选用“clerc”和“tribu”(部落)两个意义不甚分明的词,原意之一便是希望表明当代知识分子作为整体的变动不居和难以掌握。该书断代从1958年法国第五共和建立至1990年,可以说选择了知识分子史研究中难度最大的时段和当今社会又最需要把握的时期。作者承认,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景观是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的”,但尽管如此,作者仍倾其全力分析梳理,企图以翔实的调查材料和细密的实证方法来为进入这一“神秘世界”(作者语)提供一个指南。作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把握知识分子:一是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既非血缘承袭,又非一种社会身份,他需要社会的承认;二是知识分子与政治、政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