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托德以其《帝国之后》一书再次发出惊人之鸣,他的独到的观察和大胆的立论立即吸引了舆论的广泛注意。*幻!想?姬/ +免^肺!跃^渎·该书于去年10月问世,当时伊拉克战争还没有爆发,但法国关于伊拉克危机的讨论已是如火如荼。在欧洲舆论对美国的强烈的好战企图和布什政府傲慢的单边主义普遍感到费解与厌恶的时候,托德此书的出版犹如为追求理解的人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一道清亮的光线扑面而来。我们不一定要接受托德的立论,也不一定循从他的论证,但是,他却给关心世界格局的人们提出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不可多得的思考角度。
托德其书
《帝国之后》是一部独辟蹊径的地缘政治学术论著。所谓独辟蹊径有两方面的意涵:第一是通过本书,作者将其独特的文化人类学的观察方法伸展到美国,推进到地缘政治领域,用以分析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实力对比的消长。作者不仅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常规论据来分析美国的国力,而且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和数据来探究当今美国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甚至某种军国主义的深层根源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轨迹。在他看来,今天世界变化的速度即使令人目眩,但其走向仍然由一些诸如家庭结构、婚姻模式、财产继承方式、人口消长、教育普及程度等基本要素所规定。.暁^税~C+M-S· ¢勉`沸\阅,犊!从方法学的意义上讲,托德的这部《帝国之后》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意义。当然,托德的这一思路并非始自此书,他于1997年推出的《经济幻象》(L'illusion économique)一书实际上已经显现出他当时已在致力于破解美国及其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幻象。他在《经济幻象》一书中论证的就是经济并非发展的原动力。发展的原动力来自文化的潜意识与家庭结构、婚姻模式等人类学意义上的无意识。从这一论断我们可以看到韦伯对托德的影响,但托德当时并没有将这种带有文化决定论特色的运思一直推向地缘政治领域。
第二是此书立论的独特。托德在本书前言中指出:
本书围绕着一个悖论性的立论展开,其主旨可以概括为:“正当世界迈向民主并渐渐摆开对美国的依赖之时,美国却在失去它的一些民主特色并发现它越来越不能脱离对世界的经济依赖。世界面对一个双重的变换:一是美国与世界的经济依赖关系的变换;一是民主发展动力的变换,民主动力在美国由积极走向消极,在欧亚大陆由消极走向积极。”
今天的美国世界战略构想,已不再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维持民主与自由的秩序,因为美国民主制度本身正在发生蜕变;由于美国对世界各种财富与资本有着不可须臾离之的需求,因而当前美国的基本世界战略目的便是对世界资源的政治控制。!g+u+g+e\y/u_e!d?u·.?c.o?m·
简单看这一立论,同今天法国多数人对美国不通过联合国安理会而发动伊拉克战争不满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非是对美国的一种道德指控。但托德不停留于此,他认为,一方面,由于美国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的依赖而力图控制世界资源;另一方面,美国又力不从心。美国虽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但要维持它对世界的需求和控制,又是远远不够的。在托德看来,现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行为表现得贪婪和没有节制,既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对世界的依赖而产生的恐慌,又是意识到自己无力真正控制世界而采取的某种替代战略。因此,托德表示,习惯上讲,对于欧洲人来说,美国本是解决这个世界上的问题的一种依靠,但是今天美国本身毋宁变成了一个问题。托德从世界地缘经济的变化、世界各国民主化的进程、美国普世主义的淡出、美国的世界战略取向及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论证。此书提出的论据甚多,其中包括对美国巨额外贸赤字、不公平的美元强势地位、消费与生产的不平衡等大量数据的引用,以穆斯林尤其是阿拉伯世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及人口增长呈减弱趋势来论证该地区民主化进程等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少质疑。笔者以为,托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较有创意的论据包括帝国、普世帝国(universalisme)与等级帝国(différentialisme),美国霸权战略及其后果等几个方面,在此试作介绍。
关于帝国
首先,托德用帝国的概念对美国的国力进行了分析。
一般说来,古典帝国的概念应该是由一个以被称为帝王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