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从美学上讲,李白说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反,敬亭山是“此中有真意”,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而不是主观去吞掉的客观,或马克思无产阶级吞掉资产阶级。
“三”是个伟大的观念,中国人从直觉来的,或者说是现象学。老子观察了宇宙大的动向和观念,引进了“三”,发现生命道路可以生生不息。《中庸》是本伟大的书,现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很腐朽。但你要细细去看,很伟大,而且很奇怪,中国本是起于地理中原,可是思想始终从“中”开始,从尚书便开始,用直觉而觉“中”,这是商汤去世之前说,永远保守“中”。后来老子,“不如守中”,到孔子“中”是最大的观念。这个“中”是“三”的观念。论语里有段话,有人问他道是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可是如果有人问我一件具体的事,怎么应付,我扣其两端,然后取中间。这个“中”即是“三”的观念。
《中庸》里将天地之准则视为中,因为极端是很容易的,像毛泽东那样朝令夕改是很容易的,像拿破仑晚上没睡好觉要打莫斯科是一样的,明天来一个运动,五万人进去,像下棋一样。其实这样是很容易的,我们发脾气都可随便来一下。《中庸》讲,其实“中”是最难的,它定了一个准则后,天地都不能改,就像上帝定了一个东西,自己也不能改。都要遵守,生命才会继续。我们那旁边是产科医院,男女交媾以后就会生小孩,万代不易的。中国的思想,不管是尚书易经道家儒家,后来到了佛家有一派是中派,也是受了中国的影响。每一代哲学家,理学朱熹二程也讲,“中”不是折中。在一个不自由的情况下,有等级的情况下,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对话是折中。“中”是在具体的情况下非那样不可,才是中,是中肯的中,中者,中也。打中了。而不是别人吃三碗,一碗,我便吃两碗。冯友兰也是一样,讲新儒学,“中”绝对不是折中。三是伟大的直觉,“中”绝对不是折中。可是中国这个社会后来走向了一个大的折中,大的妥协,大的匍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