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完全明白上帝为什么有选择地回应人们的祷告,也不知道所有这些经文的全部含义,但我发现,将圣经的不同章节相互比较、彼此印证,确实大有益处。_鑫_丸/本¢神,栈+ -首*发`你知道吗?上帝确实保证必将回应祷告。当耶稣给门徒这些应许时,他是在说:“听着,我给你们一项任务,也保证你们会得着完成任务所需的一切。如果有一座山挡了你们的路,你们若是求我,我便将它夷平。”那些使徒也确实看见山川移位,正如他们改变了历史进程!
但我也发现上帝给出两个条件。为确保我们的祷告得到回应,就必须满足两点:我们必须活在与上帝的亲密相交中,我们的祈求必须与他的旨意相符。
与上帝相交
还是高中生的时候,我像很多基督徒一样,倾向于把自己而非上帝当作生活的中心。当然,我相信基督是把我从罪中赎出的救主,也多少努力去做正确的事。但我在想到上帝时,关心的根本问题却是:“他能为我做什么?服侍基督怎样才能给我快乐?敬拜结束时我感觉如何?”这种“上帝为使我快乐而存在”的心态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我的祷告生活中。*墈?书*屋`晓¨说¨徃, !首¢发′我忘了上帝期待并要求他的子民成圣,兀自推断说:“如果上帝只愿将最好的给我,那么他一定会回应我的祷告,哪怕我活得并不像个天使。”
不料,我却遭到一记严厉警告。有一天灵修时翻看《诗篇》,我偶然读到一句:“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诗66:18)坏了!怎么会这样?我以为上帝垂听每个人。可是后来,我又发现几处表述同样意思的经文。《雅各书》5章16节说义人的祷告是大有力量、大有功效的。所以,我安慰自己:我不必为此担心,既然我是基督徒,无论我怎样生活,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义人。可有人向我指出,雅各在书中通篇谈论的并不是上帝看我们为义,而是我们对他的顺服。换句话说,如果我想让上帝垂听我的祷告,最好开始听从他的旨意。
彼得阐发了雅各的话,规劝丈夫敬重妻子,继而向他们解释:“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彼前3:7)别忘了,当耶稣给出福音书里所有那些惊人的应许时,彼得就在当场。^1^5~1/t/x/t`.~c?o^m+可他并没有把耶稣的话解释成:“祷告就像一张空白支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灵里的状况如何,你只要填上数额,我就给你兑现。”不,上帝只保证虔诚的基督徒“致电”他时能立即接通,而故态复萌的信徒只会听到忙音,除非他们说:“原谅我,我错了。”
在《约翰福音》15章7节,耶稣自己限定了他所给的这些应许的意义:“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当他说“常在我里面”时,他指的是一种始终同他亲近的属灵生活,而不是一时兴起。
高中时,每年秋季的体育课上,我们都会进行几周长跑训练。哨声响起,我们大都步伐轻松地出发,大部分人很快会找到合适的步速,知道以此速度能坚持跑完全程。可是总有几个人起跑便冲在前头,就像刚刚击球砸碎邻家玻璃、落荒而逃的小孩。大多数人还没跑到弯道,她们已跑过半个操场。很快,我们就趁她们慢下来调整呼吸时超过去。然后她们又反超我们,不一会儿就再次落后。比赛终了,那些匀速稳定奔跑的往往成绩最好。
同理,当我们突然爆发出一阵属灵激情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常在基督里”。顿生激情并非坏事,但容易有欺骗性。我从个人经验得知,我们可能前一周还是“超级基督徒”,后一周就灰心放弃。然而,上帝承诺回应的是那些始终与他稳步同行之人的祷告,这就需要我们在灵性上成熟起来。当然,所有基督徒都会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所以我不是说要完美,即便是最优秀的基督徒也永远达不到完美。即使我们远离了上帝,他因着慈爱,也会垂听我们。不过,我们的生命越与基督相合,我们的祷告就越有希望得到回应。
耶稣并不是泛泛地告诫我们,要我们常在他里面。他有具体要求,就是这一句:“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这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