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被编入“楚怡工业学校”分部。接着又和他的老师戴望峰在长沙《民国日报》上创办了《葡萄周刊》。爸爸不仅组织稿件,自己也写了很多新诗和散文发表在上面,内容都是以宣传孙中山的理想为主。他一边读书一边办周刊。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实,爸爸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不光是实业救国的一员,甚至他的笔,也在为革命,为救国工作。
冬天的时候,南方常常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湿冷冷的。爸爸正拿着他第十一期的文章去印刷厂做校对,他怕稿件被淋湿了,把它们裹在自己的棉袄里,兴冲冲地朝前走。可是,还没有走到印刷厂门口,就碰上了张师傅,他吃惊地看着爸爸:“这么冷的天,你来干什么?”爸爸感觉很好地答道:“天冷,就不出报纸了?”
张师傅不住地摇头:“你怎么不知道,报社已经通知我们,你们搞的那个什么《葡萄》停刊了。”
“谁通知的,他们凭什么?”
“说是你们的‘左倾’色彩太浓厚。”
爸爸站在那里,站在雨中。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来说,我想“左倾”这个字眼是太深刻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他的文章是在宣扬北伐军的理想,宣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和“左倾”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