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得到魏源的赏识,魏源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游击将军。·3*4_k,a*n′s¨h+u!.¢c\o~m_杨洪手下只有五百名兵卒,朝廷下令从开平、独石的骑兵中遴选精壮士兵充实之,并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事。
此时,明军中能征惯战的宿将老的老了,死的死去。杨洪作为后起之秀,以勇敢善战闻名。他为人机变敏捷,善于出奇捣虚,屡战屡胜,未有败绩。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能得到大臣们的赏识。
不过,愈是有才能的人愈容易遭人妒忌。万全卫的指挥杜衡羡妒杨洪越级提升,故意在魏源面前说他的坏话,他说杨洪治军残暴,每每鞭打士兵,部下不堪其虐。杨洪属下有一个士卒李全因操练怠惰遭受重罚,也大造舆论说杨洪一贯虐待士兵,引起公愤云云。
魏源亲自下到部队,查明了事实真相,确属积怨诽谤。他召集部队训话,支持杨洪严厉治军,并上奏朝廷将杜衡撤职发配广西,部卒李全则交杨洪自行处置。
不久,朝廷任命都督佥事李谦镇守赤城、独石,命杨洪做他的副手。李谦是永乐朝的武臣,年老胆怯而无所作为。`我.地*书·城+ *蕞*辛!蟑′劫+埂`辛-快~他妒忌杨洪的才能,不能与他友好相处。杨洪每次调兵操练,李谦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或延怠。杨洪鉴于赤城、独石地处前哨,鼓励士卒要有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英勇杀敌。李谦身为主帅,却大唱反调,冷嘲热讽道:“蒙古人全民皆兵,敌人杀得完吗?白白牺牲我们的人而已。”
李谦的这种论调传到魏源耳中,他大为光火。这种人还能统率部队作战吗?于是将此事上奏朝廷。御史张鹏据此弹劾李谦。不久,李谦被罢职,朝廷正式任命杨洪代替他戍守赤城、独石。
赤城、独石是拱卫京师的北部门户,形势极为险要,独石口是长城上的一座关隘,关外即是兀良哈骑兵经常出没之地。
正统三年春季,兀良哈兵侵扰我边民,毁坏屯种庄稼,杨洪率军出关,在伯颜山与兀良哈也陵台部遭遇。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杨洪利用有利地形巧设埋伏,诱敌进入我包围圈。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坐骑中箭蹶倒,将他掀落马下伤了足踝。这时一名兀良哈头目挥舞圆月弯刀向他劈来。/s′i,l,u/x-s¨w..-o\r_g\他忍着足踝剧痛就地一滚,躲过敌人的刀锋,随即大喝一声:“去吧!”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洞直射敌人后背,将其挑落马下。他夺过缰绳,纵身上马,完全忘却了脚上的伤势,指挥士兵们紧缩包围圈,迫使兀良哈人在绝望之下弃械投降。
这一仗,杨洪率部歼灭兀良哈骑兵五百余名,俘获敌酋部长也陵台等四人。后乘胜追击至宝昌州,又擒敌首阿台答剌花等五人。兀良哈经此大败,从此不敢逼近长城一步。
由于杨洪战绩彪炳,朝廷因宣府总兵官谭广年逾八十不堪征战,遂调杨洪任右参将辅佐他。杨洪上任之后,雷厉风行,马不停蹄地视察所辖战区,提出多项加强防御的措施,上报朝廷获得批准,予以实施。加筑开平城垣使之更加坚固,拓展龙门卫所防御范围,增修工事;自独石口至潮河川长城沿线,增筑烽火台六十座,以此构筑防御兀良哈兵侵犯的坚固防线。
当时兀良哈部落受日益强大的瓦剌压迫,经常图谋入关侵扰。杨洪把握有利时机,与兀良哈兵会战三岔口,斩首三百余级,乘胜追击至亦把秃河才收兵回关内。从此兀良哈朵颜三部畏惧杨洪,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大举入侵。即使在长城外乘间扰边,最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杨洪威名传遍岭北,朵颜诸部都畏惧他,称他为“杨王”。连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和太师也先都曾遣使致书杨洪,并赠他名马,杨洪粗中有细,极为谨慎地处理此事,将来信封存上报朝廷,马匹充当军用。朝廷也信任他,屡加升擢,由都指挥使晋都督同知,最终取代郭宏任宣府总兵官。
二 蒋贵奇袭阿台老巢
兵部尚书王骥在甘肃整顿边防,成绩卓著,一时边塞安静,不久他便返回京师。正统三年春季,阿台王子、朵儿只伯贼心不死,又多次窜扰陕甘边境城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边关警报以十万火急飞报朝廷,这样的重大变故照例必须在早朝时由兵部奏报皇上,小皇帝英宗祁镇这年才十二岁(实际年龄只有十岁),尚未亲政,事先已告知他下令:“内阁与兵部及五军都督府议处。”谁知这几天小皇帝与“幼军”玩打仗游戏玩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