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天子朱祁镇 > 第22章完结

第22章完结

这是为什么?宦官们的俸米不用到通州去车载人扛,改于近在眼前的东安门仓库支领岂不好吗?其中的玄奥就在:通州仓历来是由朝廷派去的宦官主事,皇宫中的大太监们去了,主事者巴结不断,早就把俸粮折合成白花花的银子奉上,再象征性地附送一袋江南贡米给公公尝新。*咸.鱼\看\书\ `更¢歆+罪?全+就是一般的小太监也不需要扛米回去,可将俸禄按四石米一两银子的官价折成银子支付。管仓的大使自己也是宦官出身,知道宦官们大都没有眷属,吃住都在宫里,驮许多粮食回去有什么用?自己托福当了个仓场大使,吃香的喝辣的,也应该不忘惠及同类啊!

户部尚书刘中敷是北京大兴人,从燕王起兵,协助世子朱高炽守城有功,从小小的县丞做起,历事四朝,宣德三年终于当上山东左布政使,成为封疆大吏。因为政声卓著,受到“三杨”内阁赏识,正统元年他还在居丧期间,奉命夺情入朝主掌户部。

上任伊始,刘尚书根据他当地方官时所了解的仓场积弊与漏洞,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与左侍郎吴玺计议,将宦官俸粮由通州仓支领改为在京仓发放。′p,a¨o¨p^a?o¨z*w~w_.-c/o,m+京仓就在户部的眼皮底下,且有御史监督,仓吏们也就不敢关照宫中宦官。必须让他们人拉马驮,规规矩矩地把俸粮领走,不用想折领白花花的库银。

这就苦了大大小小的宦官们,他们吃住都在宫里,绝大多数没有家眷,领取了这许多粮食还得设法去街市上粜卖掉,变成银子或钱钞。市面上一旦涌进数千石粮食,米价眼看着泄水似的往下落,岂不让大小宦官们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宫中桂树飘香,眼看中秋节马上要到了。户部出了通告之后,王振虽然不在乎自己四品官这点俸米钱,但他身为宦官二十四衙门的总头目,也得为数千阉人的利益出面说说话。平日他眼里只有内阁辅臣王公贵戚,尚书、侍郎都不大打交道(虽说尚书官秩正二品,比他高得多,怎奈他是天子近臣)。他也曾降尊纡贵亲去户部拜访刘尚书。可那老头软硬不吃,一口咬定这是除弊兴利之举,经朝廷批准了的事不便更改,请王公公见谅。王振当时气得咬碎后槽牙,一甩手登舆而去。¨丸,夲?神*栈· +嶵?芯/璋′截-更\薪·快!回到家里,他也只得命家人备齐骡马去东安门仓驮俸粮。

那几天东安门仓挤满了前来领俸米的大小宦官,偌大的仓囤前映入眼帘的尽是宦官们穿的红袍绿袍。他们有的套着车,有的牵着驴子。明代宦官的俸禄随着他们地位的提升,早已突破一石米的洪武旧规。像王振这样的正四品内臣与外臣一样享禄二百八十多石,按米二钞八比例大部分折发俸银。小宦官们只有几石俸粮,牵一头驴子来就能驮走。

东安门仓场占地甚广,十几座大仓囤黑压压连成一片,由两名退休武官率领十余名老幼兵丁守卫。在发放宦官俸粮的四号仓囤前,囤丁们架起大杆秤,身后码放着成堆的粮袋。管事库官按领俸名册顺序,大声吆喝着宦官的名字:“内官监典簿张义。”

“惜薪司佥书魏敏。”

……

宦官们有的牵着驴子,有的套着车守候在囤仓前坪里,被叫到名字的马上牵着驴子或赶着车去仓囤前领取俸米。

管粮库历来是优差,那班库官和囤丁们个个肠肥脑满,趾高气扬。似乎前来领俸米的人都是受他们施舍似的。今天这班小鸡仔似的阉官更是他们肆意奚落讪笑的对象。

“御用监掌司吴贵,俸米四石。”

管事库官大声吆喝,随即有囤丁将称好的几袋粮食扔在地上。

“来啦,来啦!”

一名个子矮小的太监从人群中挤出来,慌忙地牵着一头驴来领俸米。他身量矮力气也小,要从地上把百斤一袋的粮食扛上肩颇为费力。好不容易用尽吃奶的劲把几袋粮食搭在驴背上,那驴子却撅着屁股站在那里不肯挪步。任凭吴贵气急败坏地用鞭子抽,使脚踹,那头发了倔劲的犟驴却大瞪着驴眼纹丝不动,还“哗哗”地屙了一地驴粪。

这一幕让那班库官囤丁们哈哈直乐,都停下手中的活来逗这头发倔的犟驴,奚落那个窘极了的宦官吴贵:“吴公公,你这头驴子怕是没骟干净吧?”

此话一出,立刻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