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朝臣们面面相觑。\t*i^a\n*l,a,i.s,k/.?c.o?m¢虽然没有人马上积极附和,但许多人心里已开始动摇。
此时,礼部尚书、四朝老臣胡濙出面反对说:“不可,若迁都南方,太宗、仁宗与先帝的陵寝谁来看守?”
这似乎也不是很充足的理由。现任的皇帝都让人家抓走了,谁还顾得上死去多年的老皇上?
一时群臣人心惶惶,只知聚哭在一起,没了主意。主持朝议的郕王由于年轻,也拿不定主意,辨别不了南迁是好是坏。正在这时,殿堂上响起一个洪亮的声音:“倡议南迁者当斩!京师为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难道看不到宋朝南渡的事吗?臣请速召各省勤王之兵,坚决守卫京师!”
大家举目望去,说话的人是兵部左侍郎、代邝埜主持兵部事务的于谦。他这番义正词严、慷慨激昂的话给了众臣极大的鼓舞,士气为之一振。
接着,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大学士陈循等重臣都表示支持于谦的意见。^天-禧¢小¢税.枉- \首\发′主战派立刻占据上风,少数见解与徐珵相同的官员再也不吭声了。
太监金英、兴安也站在主战派一边。他们对孙太后说:“若离开,将由谁守护陵寝?”
于是他俩倚老卖老,呵斥着将主张南迁的徐珵轰出大殿,徐珵只得灰溜溜地离开。
三 调兵与运粮
明朝建国,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后改为南京。靖难之后,明成祖朱棣不满意南京偏居东南一隅,定天子守边战略,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仁宗朱高炽始终钟情南方温暖的气候和宜人的江南风景,几次准备迁都,并且一直把北京称作“行在”。宣宗继位之后才把北京是都城的名分确定下来。南京虽设了一套行政班子,但只是作为管理和转运江南粮赋的机构罢了。
在瓦剌也先雄心勃勃想要恢复大元帝国的背景下,若大明朝廷因为惧怕其势力而南迁,必然更加助长瓦剌的凶焰,那样不仅大同、宣府等边关重镇将要失守,连北京、河北也势将不保。+顽¨夲`鰰¢栈? .芜?错.内~容/瓦剌侵占了北方的大片土地,钱粮赋税尽归其所有,势力大增,必将挥戈南下。像当年忽必烈一样,蒙古铁骑蹂躏中华大地。
如果大明朝廷放弃抵抗南逃,已经陷入敌手的英宗皇帝势必再无回归的希望。宋朝徽、钦二帝受困瘐死五国城的悲剧又将重演。对于这些严重后果大多数朝臣们是看得很清楚的,因此他们站出来坚定地支持于谦抗击瓦剌、保卫北京的主张。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他七岁时,有僧人观其相貌,啧啧称奇道:“此子,他日救时宰相也。”少年时代的于谦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他极为仰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家中悬挂着文天祥的画像,熟读文天祥的诗文,极端崇敬文天祥“殉国忘生,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操,并以之为自己毕生的座右铭。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攻陷鄂州,京师震动,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并建议御敌之策,惜未被朝廷采纳。这一次于谦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就是文天祥“舍身纾难”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他。他早已立志像文天祥那样,为挽救国家沦亡将生死置之度外。
此时,于谦的前任、兵部尚书邝埜在土木堡为国捐躯几乎已成定论。于谦回想起出征前夕,邝埜那番剖心沥胆的嘱托。如今战友已逝,他那“但愿你我还有相见之日”的遗言已成奢望。于谦也唯有兑现“以身许国,力保京都安全,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诺言,来安慰战友的在天之灵!
于是,他连夜草拟奏疏,建议郕王下令:
一、将通州仓所储粮草移入京师。
二、征调两京、河南备操军立即入京。
三、征调山东及浙江、福建沿海备倭军入京。
四、征调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入京操练。
五、急调宁阳侯陈懋率往浙江剿捕叛匪的军队回防北京。
当时,地处漕运北端的通州仓储有大量的粮食,由户部仓场侍郎管理收支。瓦剌军若由紫荆关侵入,通州是进攻北京的必经之路。通州城垣低矮,防守薄弱。有人担心通州粮仓若为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