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天子朱祁镇 > 第89章完结

第89章完结

既然尚书大人表示辞领双俸以济时艰,兵部的其他官员石亨、仪铭、金濂等也只好跟着上疏辞去双俸。`咸′鱼^看+书/罔¢ ¢追*蕞*新-章,踕?景帝一概不允。

皇太子顺利更立。景帝没有忘记对内阁学士们的许诺。事先赏赐白银只是试探,事后便以黄金作为酬谢。于是再一次让太监们登门送礼,给大学士陈循、高谷,学士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每人赏赐黄金五十两。其他大臣均赐元宝、金币。

吏部尚书王直因为未能阻止易储深深愧疚自责,又因此而晋封太师、兼领双俸固辞而未允。当他领到景帝赏赐的元宝金币,惭愧得无地自容,叩案顿足叹息道:“此是何等大事,竟被一个蛮酋搞坏,我辈大臣羞愧死了!”

为了更立太子这场闹剧,景帝一时高兴,升赏之滥前所未有,当时舆论有“满朝皆太保,一部两尚书”之诮。对于积极赞同易储的王文,景帝没有让他兼东宫公孤官,而是直接升他为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从此开创了二品大臣入内阁的先例。!删_疤_看′书·旺, \首,发?

皇子见济立为东宫太子后,景帝逼迫汪皇后辞去中宫之位,册立杭妃为皇后。被废黜的太子见深从东宫中迁出,进入南宫,跟生母周贵妃一起生活。景帝假惺惺地封见深为沂王,他的弟弟见清为荣王、见淳为许王。并诏告天下,实行大赦。至此,易立太子的闹剧落下帷幕。

第二十三章 忧国忘身的于谦

一 边关重镇的守备

宫廷中为易立太子的事闹得鸡飞狗跳,兵部尚书于谦却担心边关重镇的守备。瓦剌也先奉还了太上皇,遣使恢复朝贡,一时边境熄灭了狼烟。可是于谦清醒地认识到:蒙古部落地处严寒肃杀的漠北,除了牛羊马匹,什么都不出产。他们的人口日渐增多,吃的用的穿的什么都极为匮乏。而民性又极其强悍,内部争斗杀戮年复一年,日无止息。其本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安稳一时,过不多久又会伺机内侵,入关烧杀掳掠。

自从明朝建国以来,从太祖命徐达攻取大都,残元北窜;到成祖亲率大军五征漠北,宣宗四度巡边,直到土木堡之役英宗北狩。/搜,嗖`小`税+徃? ?首^发/北方的战事何曾消停过?一厢情愿地想让蒙古部落停止南侵,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边关重镇的守备,切不可懈怠,否则就要吃大苦头。

当年瓦剌南侵,杨洪奉命放弃独石、马营,退至宣府据守。也先所过之处八座城堡全被他摧毁。于谦从上任开始便筹划要恢复这些城堡,派兵屯守。朝廷商议时有人建议收缩防御范围,放弃这些难守的城堡。于谦坚持道:“若放弃这些城堡,不但宣府、怀来难守,京师也将动摇。”

景帝采纳了于谦的意见。于谦推荐富有经验的都指挥佥事孙安镇守独石口,并把守城的方略传授给他。让他率领轻骑出龙门关据守,招募百姓屯田,由国家给予耕牛、种子,免除所有的赋税。农时耕种,闲时操练。慢慢地,独石、马营、龙门、赤城、雕鹗堡等八座城堡全都被修复,驻扎重兵,成为宣府和京师的屏障。

后来,朝廷又调给事中叶盛为右参政,协助孙安参赞军务。守备宦官弓胜屡屡阻挠孙安的军务,向景帝进谗称孙安患病,需另择良将取代他。叶盛听到后,发挥了他在朝中敢于进谏的特长,上书景帝称孙安被宦官弓胜掣肘,边将没有比孙安更胜任的。于是朝廷晋升孙安为宣府副总兵,继而又把弓胜调走。独石遂雄立于长城北口,成为拱卫宣府的重镇。

景泰二年夏天,镇守宣府总兵官、抚宁伯朱谦因病去世。景帝听从于谦的建议,再次任命昌平侯杨洪出任总兵官镇守宣府。同时任命杨洪的侄子杨能、杨信为左右参将。杨洪上书道:“臣既佩印充总兵官,而兄子杨能、杨信都以都督同知、佥事充任参将,臣子杨俊亦以右都督统率三千营。一门父子同时掌握兵权,盛极难以自安。乞求赐臣退休,或调迁杨能等到别处镇守。”

杨洪虽是武臣,却懂得盛极难安的道理,殊为难得。好在他不是一个野心家,否则一门尽掌兵权,极容易成为不安的因素。

杨洪去宣府没有多久就患病回到京师,一个月后不幸病逝。他的儿子杨杰承袭昌平侯,大概是老爹临终嘱咐,他又上书朝廷称:“臣家一门三都督,苍头得官者十六人,大惧不足报称。乞停苍头杨钊等的职务。”景帝同意并予嘉奖,杨钊等停职仍给薪俸。原因是怕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