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13章完结

第13章完结

这一天,刘备门前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访客。¢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刘备立即与之见面,一番简短谈话后,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不是凡庸之辈,于是盛情款待,倾心交谈。要知道,古代当刺客的,情况正好与当今相反,并非个个都是谋财害命的坏蛋歹徒,往往还是具有坚定信仰的正派人物,比如《史记》的《刺客列传》中,包括荆轲在内的五位刺客,就是如此。那刘平聘请的刺客,也是一个非凡之辈。他从刘备的言谈举止当中,看出这位刘长官,并非如刘平所言,是卑劣不堪的社会垃圾,反而倒是一位真心在平原国保境安民,而且胸襟才情难得一见的英雄。于是惺惺惜惺惺,断然如实向刘备说出自己的身份和来意,然后飘然远走高飞。这正是:

真心治理平原国,刺客来临得脱身。

但是,刘备虽然没有丢掉性命,不久之后却丢掉了他苦心经营的平原国,要知其中详情,请看下文分解。

五 解救孔融

话说刘备在青州的平原国,做出了显著的政绩,站稳了自己的脚跟。他又开始注意做另外一件大事。?x/i?n.k?s·w+.?c?o·m\什么大事?就是谋求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你会有疑问了,这社会声誉不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吗?刘备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理由是啥?目的又是啥呢?请听我细说端详。

现今常说的要融入主流社会,其实并不是新鲜玩意儿,这一观念早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东汉后期以来,作为社会主流群体的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风气盛行,就是极为重视个人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名誉。这是清流士大夫与宦官群体作殊死斗争中,一种与对方划清界限的排他性政治手段。有声望名誉者,就能得到主流社会群体,即士大夫阶层的认同,成为现今常说的“圈子里面的人”,从此在政界不受他们的排斥和鄙视。反之,哪怕你当了三公九卿的高官,清流士大夫也不会与你交往,而且坚决拒绝你进入他们的社交沙龙。

提高个人声望名誉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争取得到某位掌握了声望名誉评定权的重量级权威大名士,对你的赏识和赞美。因此,当时热心仕途者,总要想方设法博得大名士的青睐和好评。`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比如曹操,他虽然是朝廷首席高官太尉的公子,也要在入仕之前广交名士,甚至逼迫掌握话语权的大名士许劭,给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价。当时形容这种评价,对人才的政治命运有“嘘枯吹生”之神奇效用,意思类似于起死回生,而后世的“吹嘘”一词,也由此而来。

至于刘备,他和曹操一样,都在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上,留下过相当黯淡的一页。曹操的祖父是大宦官,而刘备则是偏僻农村穷家小户的儿子。曹操早年有一段胡作非为的荒唐日子,而刘备此前的个人经历,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光彩篇章。两人此前都完全游离于社会主流群体,即士大夫阶层之外。弥补自己这方面先天性致命缺陷的办法,曹操是广交名士,甚至逼迫大名士许劭给他好评价;这种做法倒是很符合曹操的个性,但是刘备做不出来,再说也没有这样做的客观条件。对于刘备而言,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今后为人处世,要特别注意严格遵循道义的原则,充分尊重社会主流的公正舆论,才有可能争取到主流社会士大夫集团的认同,从而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明白了以上社会政治大背景,那么对他这时为何有如此考虑,就一点不奇怪了。

不久,刘备就得到一个提高声名的好机会。

青州中部有一个北海国,北海国的国相,是当时海内第一流的大名士孔融。孔融字文举,兖州鲁国鲁县人氏,系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出自名门不说,而且因得圣人基因之遗传,“幼有异才”,兼具美德。年仅四岁时,每与诸位兄长共食梨,他总是只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年龄小,按规矩应当吃小梨。”

此事引起宗族人的惊奇,也给后世留下了“孔融让梨”的美谈。及长,孔融好学不倦。十六岁时,因冒死收留被宦官追捕的党锢名士张俭,他一下子成为名满天下的人物。入仕之后,孔融不避危险,频频纠举宦官们违犯法纪的亲戚,声誉益隆,以致时人对之有如下的评价:“孔文举于时英雄特杰,譬诸物类,犹众星之有北辰,百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