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刘备:“常败”的英雄 > 第73章完结

第73章完结

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当时京城洛阳所在的州,不称某州,而特别称为司隶校尉部;其长官也不是州刺史或州牧,而是司隶校尉。*看`书.屋` ?追¨嶵?欣.章^結~司隶校尉除了担任当地的行政长官,还特别负有监察举报京城地区官员不法行为的责任。而京城洛阳所在的郡,也不称某郡,而特别改称为河南尹。第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各方又对自身范围内的行政区划,包括州、郡、县等,进行了许多变动和调整。

各国人口

要想了解三国,还要弄清楚人这一要素的基本状况,即三国各自控制的人口数量。正史明确记载,东汉后期顺帝永和五年(140),全国有民众970万户,4915万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和严重灾害的不断摧残,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九十,幸存的人口数量,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十左右。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三国,虽然经过长时间养育,民众总人口也未能达到东汉后期百分之二十的水平。蜀汉灭亡时,仅有民众28万户,94万人,控制的人口数量最少。孙吴灭亡时,民众有52万户,230万人,控制的人口数量超过蜀汉。曹魏灭亡时,民众有66万户,443万人,控制的人口数量最多。′天^禧_晓?税*王+ ·已*发?布/最_欣,彰?結¨大体而言,孙吴是蜀汉的两倍,曹魏又是孙吴的两倍。三国民众合计,为146万户,767万人,只有东汉后期的百分之十五,还不到现今中国北京、上海两市常住人口的一半。但是,就这么一点人口,活动的声势却很大,还有种种著名事件传诵千古。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总体民众人口资源。

人口数字统计

为了行文简洁,上面的户口数字还只是以万为单位的约数。实际上,正史的记载是精确到个位的,即东汉有9698630户,49150220人。如此精准的数字如何得来,当时是否有类似现今统计局之类的官方机构,值得一说。事实上,当时不仅有类似的官方机构,就连现今统计局的“计”字,也都是由此而来。地方政府中负责统计本地人口者,是郡太守府中的专门官吏,主管叫计掾,助理叫计吏、计佐。他们定期统计本郡下属各县的户口以及垦田数据,并在规定时间,前往中央的主管部门汇报,称为“上计”。中央的主管部门,通常是执政大臣当中主管民政的司徒府,由他们负责对全国数据归总。*看¨书-屋/ `已¢发_布/罪\辛′彰^踕`以上数据,就是见于正史记载的归总统计,所以真实度和准确度都很高。

各国军队数量

三国是一个用军队创业开路的时代,军队的数量,是国家总体实力的基本指标之一。正史明确记载,蜀汉灭亡之际,全国军队仅存10万人多一点,数量最少;孙吴灭亡之际,全国军队还有23万人,比蜀汉多出一倍。这两国的军队数量,大体上都相当于本国民众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曹魏军队的数字,史籍没有明文记载,但如按照以上比例计算,其民众有443万人,则其全国军队应在44万人以上,数量最多。大体而言,军队也同民众人口一样,孙吴是蜀汉的两倍,曹魏又是孙吴的两倍。三国军队总数,应在77万人以上,而且都没有计算在各自的民众人口之内。这就是供给三方竞争表演的总体兵力资源。

各国政权机器运作

三国的政权机器,都有临时和正规两个运作期。临时运作期的政权机器,只是武装组织的性质,没有王朝的正式名分,官员也主要按照军事机构的系统和名称进行配备。正规运作期的政权机器,则已具备王朝的正式名分,官员则按照正规王朝的系统和名称进行配备。两者的分界点,曹魏是在曹操称魏公时,蜀汉是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孙吴是在孙权称吴王时。再到三方正式称帝之后,成熟的正规运作期才开始。

临时运作期的政权机器,按时间先后,曹魏是曹操的镇东将军府、大将军府和丞相府;蜀汉是刘备的左将军府;孙吴是孙策的讨逆将军府,孙权的讨虏将军府和骠骑将军府。此时,政权机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战争,扩张巩固地盘。

正规运作期,特别是称帝之后的成熟运作期,政权机器都由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系统构成。中央行政系统,大体以丞相和九卿,或者三公和九卿为骨架。丞相或者三公是执政大臣,类似现今的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九卿,类似国务院各部的正部长。地方行政系统,自上而下,有州、郡、县、乡、亭、里之分。此时,政权机器的主要功能是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繁殖人口,推广教育,提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