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汉纪》在编编《汉书》的同时,还加进了一些《汉书》没有,或虽有但简
而不详的史料。¨狐?恋+蚊¢学¢ ,吾?错′内`容~如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铜马的事迹,就比《汉书》记载较为详细。
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荀悦与班固眼光并非完全相同,所以在编撰过程中,
他于特别加重之处,常以“荀悦曰”的形式加以申述自己的政治和史学思想。如文帝十
三年六月诏“除民田租”一事,班固等多只以惠政而加称颂;而荀悦则尖锐指出当时
“豪强富人占田逾制,输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
豪强之暴酷于亡秦”,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又指出:
“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真是精辟之论。
又如批评汉武帝修陵墓,也颇为可取。另外,《汉纪》还可校补《汉书》脱文。如
孔安国献古文经书,因巫盅之祸来立学官之事。!零+点/看_书~ `已+发*布!醉,歆¨漳/结-《汉纪》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记曰:
“孔安国家献之,会巫盅事,来列于学官。”而《汉书》的《艺文志》、《楚元王传》
似皆缺“官”字。
最为重要的是,自《史记》、《汉书》行世后,纪传体成为撰写史书的主要形式,
兴起较早的编年体反而无人过问。自荀悦《汉纪》成书起,编年体形式的著作才又稍见
通行。而且经荀悦之手,更加完备,成为与纪传体共行的一种史书体裁,为我国史学发
展开拓了广阔道路。其后晋人袁宏的《后汉纪》、孙盛的《晋阳秋》、南朝沈约的《齐
纪》以及北宋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皆深受《汉纪》影响。所以,《汉纪》在中
国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纪》自北宋天圣年间后,已无善本,今可见者,以《四部丛刊》影印的明嘉靖
年间刊本为较佳。
35 《后汉书》、《续汉书》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
代表作之一。-狐?恋¢蚊-穴+ ,免\费*岳*渎-全书包括帝后纪10卷,列传80卷,记载了王莽末年到汉献帝逊位其间200
余年的史事。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他是世家大族的庶子,少年时代即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但也深深体味了世态炎凉。在刘
宋政权中,他虽担任过很多官职,但一直受到权贵们的打击排挤。他一生愤世嫉俗,具
有突出的异端性格。他曾写作《和香方序》,影射攻击当朝权贵,因此受到权贵嫉恨。
48岁时,他牵连进刘义康谋反案,被朝廷处死。他还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
书,班已不存。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
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
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
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作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
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
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
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
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
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其它如《宦官列传》的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