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62章完结

第62章完结

将士,又“杀其爱妾,以食将士”,感动得“将士咸流涕,无仰视者”。¢精,武′暁`税·枉, *吾?错?内*容,最后“男女七

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三国志·吕布臧洪传》)。陈寿在这里表示了他对节

义的向往,也写出了书中较为生动的片断。他宣扬忠贞节义与宣扬顺天达命,勉为新朝

臣僚的作法,好像是互不相容,其实都可以在世族的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顺天达命,

袍笏登场,世族中的头面人物要随波逐流,以保其荣禄富贵;忠贞节义,死而无悔,世

族的部属们却要全忠仗义,为主子而慷慨赴死。他们维护了封建伦理,也维护了世族的

根本利益。

《三国志》深深地打着时代的印记,准确反映了这一时期世族门阀政治的特点和时

代的需要。

《三国志》只有纪传,没有表、志,缺少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这是它的一个缺点。,d,a′w~e+n^x`u¨e~t_x¨t-.\c^o`m^

记事过于简略,提供的历史资料不够丰富,是它的又一缺点。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弥补了《三国志》记事简略的缺点。裴松之(372—451年),

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他的《三国志注》引书200余种,补

益了大量史实,人称《三国志》功臣。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归纳他作注的体例有六:

“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一曰参诸家之说,以核同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

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

同类。”这个归纳是准确的。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38 《晋书》

“铨次旧文,裁成义类”

在五代纪传修成10年之后的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决定重修晋史。他组织

了一个人员众多、人才济济的修史班子,从当年开始工作,经过不到3年的时间,于贞

观二十二年(648年)修成了130卷的《晋书》。\看?书′君^ ?无¨错?内_容¢唐太宗亲自为书中的《宣帝纪》、《武

帝纪》和《陆机陆云传》、《王羲之传》写了论赞,所以《晋书》旧题“唐太宗文皇帝

御撰”。

《晋书》是真正成于众手的官修纪传体正史,参加修撰的人员如果算上唐太宗,则

有22人之多。这个写作班子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房玄龄等3位监修负责全面领导,来

济等14位撰稿人分别撰写各部分稿件,考证类例的令狐德棻等4人则负责全书的发凡起

例和审正定稿工作,其实就是全书的主编。这样的分工组织,保证了全书的顺利修成,

也为后世分工合作写作史书树立了一个样板。

两晋南北朝期间,有多人撰写过晋代历史。唐太宗下诏修《晋书》之时,还有十八

家晋史传世,这十八家中有纪传体八家、编年体十家。唐太宗认为这些史书有的繁杂寡

要,有的空洞鄙陋,有的记载不全,都不能使人满意,这是重修《晋书》的外在原因。

借修晋史之机宣扬囊括华夷的大一统思想,为自己以至后来的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

则是更重要的思想动因。唐修《晋书》问世,十八家晋史全部亡佚,说明新书确有胜于

旧作之处。

《晋书》有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记述西晋武帝太始元年

(265年)到东晋恭帝元熙九年(420年)两朝共156年的历史。书中还追述晋的先世司

马懿等自汉末以来的事迹,旁及十六国的君主和名臣,包罗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烦杂纷乱之感。《晋书》

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

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