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取材十分广泛。·墈!书^屋- ·最?芯,璋^踕~哽`薪-哙+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
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
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但无论实地考察或是调查,囿于
条件所限,他都只能“间有涉历”而已。主要工作还是限于对图书资料的探索和考校。
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
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
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
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
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
《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求+书!帮! ^已_发′布_最/鑫-璋^劫/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
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
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89 《大清一统志》
内容最丰富最完善的地理总志
《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
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
庆重修一统志》。
康熙《大清一统志》。清自努儿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康熙三
年(1662年),最后灭南明。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二十四年(1685年)又
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
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
进一步治理国家,次年三月,圣祖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
情况。`墈`书·屋+ -免!废+岳′犊/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
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圣祖于康熙六十
一年(1722年)去世时,这部总志尚未完成。
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
至乾隆八年(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
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
全书共342卷。排次为京师、直隶,然后是各省。直隶及“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
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
者也。
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
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
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凡
例》)其后续修、重修,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个体例。
乾隆《大清一统志》,是反映雍正元年(1723年)至乾隆时期国内情况大变化而续
编的。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三年(1725年),将青
海北部的厄鲁特蒙古诸部分编为29旗(其中和硕特部为21旗、辉特部3旗,土尔扈特部4
旗,喀尔喀部1旗),又将大喇嘛察罕诺们汗所属的蒙古人分为4佐领,青海南部的藏族
分设40个土司,上设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之。雍正五年(1727年),又平定西藏阿尔布巴
之乱。九年(1731年),晋封颇罗鼐为多罗贝勒,使之办理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