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思然就独自一个人往雷达站的出入口摸去,找到雷达站的地下工事进出口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老远就看得到洞口透出来的灯光,看来驻守雷达站的日军军纪没有下面的守备部队那么严格,再说了,雷达站的出入洞口在白狼峰的半山腰,算是二线阵地了,山脚下守备部队那里才算是一线,所以雷达站这里军纪松弛得多也是有原因的。
由于天早已黑尽,这时候又飘起了小雨,张思然一直摸到距离雷达站的出入洞口口只要三十米的样子才停下,躲在一处茂密的灌木丛里面细细观察这个进出洞口。如果按照军规条令,恐怕在夜里不能出现一点灯光,张思然什么都看不到才对,但是现在借着灯光他却看到了不少东西,这个进出洞口就在半山腰的一条简易公路边挖开的,山坡被挖出一个缺口,洞口就在这个缺口最里面,离着公路还有七八米,洞口是用钢筋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现在夜里看不清楚具体情况,但是岩石下士给他报告过,洞口上方的水泥洞壁估计有一米厚,两边的洞壁都有半米厚,而且在洞口的洞壁上方覆盖的土层就有三米厚,估计进了地下工事里面,上面覆盖的土层至少在十米厚以上,就是正中航空炸弹都没办法炸塌。
张思然在日军构筑永备工事上下的功夫还是比较佩服日本人的,他们在构筑要塞的时候,完全做到了堡垒化和地下化,那质量更是没话说,水泥能浇多厚就浇多厚,钢筋能用多粗用多粗。看上去洞口高应该不到1米8,这肯定是关东军工程兵军官设计的时候,考虑到日军士兵普遍的身高没有超过1米7的,像张思然和大熊这些身高超过一米八几的,到时候都必须低着头进去,不然非撞得头破血流不可,而宽度在1米5左右,按说像这些地下工事的入口不需要修的这么宽,肯定是因为便于雷达站运送器材物资,所以把洞口宽度刻意放宽了的,洞口上方悬挂了一个厚厚的棉布帘,跟外面山坡上的土黄色一样,一旦完全放下来,不走到近前是不容易发现这里有个洞口的,但是很显然现在把守在洞口这里的日军士兵为了空气流通,而把这个又厚又重的布帘掀开了半幅,所以灯光就是从洞子里面透出来的。洞口外面站了一个日军哨兵,右肩挎着一支三八大盖,还刻意把刺刀取下来的,避免夜里出现反光,但是洞口的灯光明明白白老远都能把他暴露出来,却又不在乎了。洞口的哨兵有一句无一句的与洞子里面的日军机枪手在闲聊,很显然他们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状况,所以才能这样轻松自在。也是,远东方面军侦察情报部的人都不知道阿尔山筑垒地带就有关东军的雷达站,所以也没有派侦察分队进山来侦察情报,不过话说回来,进到筑垒地带的侦察分队,十有八九一去不回来,很多都在与之前的抗联残余力量接头的时候就被关东军一网打尽了,几乎要到1945年年中情况才有所好转。
这时候张思然就听见洞口外面的哨兵扯着嗓门对着里面喊:寅次郎,你刚才说什么?
里面大声的吼了几句,由于外面风雨越来越大,张思然也没有听清楚里面喊的什么,就看见洞口的那个哨兵把三八大盖取下来斜倚在洞口边,就去把洞口的布帘找一根绳子绑起来,原来是洞子里面的日军机枪手让他把门帘掀得更开一点,好让外面多吹点风进去,地下工事里面就算有通风系统,但是空气肯定没有外面的自然风清新,能吹吹湿润的新鲜空气肯定心情舒爽。张思然的心里一动,看这雨势会越来越大,而这个洞口又有门帘,要是把这个门帘放下来,里面就是响枪,在风声雨声掩盖下,想来山脚的日军守备部队不一定能听到。
趁着这功夫,张思然又往前面爬了十几米,正对着洞口往里面看,就看见里面离着洞口六七米远的地方有一堵钢筋水泥混凝土浇筑的厚墙,墙中间齐胸高的地方有一个1米2宽的枪眼,灯光就是从枪眼里面透出来的,里面有两个日军士兵在谈笑。张思然知道在离洞口很近的地方设置机枪火力点是地下工事的标准设计,只要是进洞的人都必须要从枪眼前面经过,洞口就被封锁得死死的,只是不知道进洞通道在这里是往左拐绕进去的还是往右拐绕进去的,或者是同时往两边拐的,张思然就在想,如果要突进去,那么一开始三个哨兵必须要同时干掉才行,因为洞口里面的机枪火力点里面绝对设置了警报器的,而且这个警报器还不一定用得的外面的电源,往往还接了电瓶的,这样就算整个地下工事里面的电线断了,也不会影响警报器拉响,也就是说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把守里面机枪火力点这两个日军士兵同时击毙才行,至于洞口的这个哨兵,他要跑进去拉响警报器还需要时间,晚一点干掉他都无所谓,当然最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