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虽然张思然知道地下工事里面的日军人数肯定远远超过第816教导队的10人数倍,但是他并不是很担心这点,首先是因为地下工事的特殊地形,使得他不用担忧出现被日军包围或者腹背受敌的情况,而且狭窄的通道也让日军没办法发挥他们的数量优势,另外他觉得负责雷达站运行的算是技术人员,战斗力肯定不值一提,就算是雷达站的守备小队,由于长期担任警卫任务,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攻击围剿抗联部队的任务,所以战斗力应该也算一般。
指挥这座雷达站的军衔最高的军官是雷达站的站长,一个大尉军官,也是整个地下工事的最高指挥官,但是负责警卫任务的只是一个步兵小队,小队长是一个中尉,此时这两个军官都已经陷入了慌乱中,从站长的办公室给洞口那里打电话但电话不通,因为在往主通道上面走的时候,走在后面的屠刀中士已经把沿路的电话线和电线也切断了,所以雷达站这里不但与外面失去了联系,地下工事里面的电话也不通了。当然即使打通了,也是加莉娜负责接,结果并没有什么两样。地下工事里面照明已经没有了,为什么拉响警报?发生了什么事?敌人从哪里进来的?有多少人?这些两个日军军官根本不清楚,现在地下工事里面黑漆漆一片,全靠着大家的手电筒在那里乱照射,到底警卫小队的小队长是战斗部队军官,比这个大尉的技术军官战斗经验还是要丰富一些,在大尉授权他负责清剿敌人后,马上下令让一个曹长带一个分队的士兵就守在上面的指挥部那里,因为指挥部和旁边的雷达站机房都是这个地下工事的要害部门,另外派出一个分队沿着主通道向下面搜索,一直搜到洞口那里,发现敌人之后,在与之交战的同时要立即派出通讯兵向指挥部报告情况。
这时候,张思然他们也已经从支路那里往主通道奔去,现在就是大熊在最前面了,他把左手前臂伸进绑在重达17公斤的防弹盾牌上的绳索里面,再用手抓住着绳索举着盾牌挡在身前,右手则把张思然的那支叫做“死神镰刀”的**沙搁在横绑在盾牌上的木棍上面,张思然这支**沙是经过雷娜特别改装过的,在弹鼓前面加装了一个小握把,这样把枪身搁在木棍上面,木棍正好卡在小握把与弹鼓之间,这样单手射击的时候枪身就稳固多了。而紧跟在大熊身后的就是张思然了,此时他左手拿着在洞口日军士兵尸体上收到的三节电池手电筒,右手则握着自己的勃朗宁HP手枪,本来他原本打算是使用双枪的,但是现在地下工事里面漆黑一片,他要不是用手电筒照射到目标,那也就没办法开枪了,现在敌我双方都只能靠手电筒照明,如果互相照射的话,实际上都看不到对方的情况,到时撞上就看谁反应快了。但是不把电线切断,在主通道的大瓦数白炽灯照射下,手电筒那点光束几乎不起作用。
张思然凑在大熊耳边轻声对大熊说到:待会我手电筒照到什么地方,你就直接冲着那里开火。
大熊点点头,现在让他打头阵让他很开心,自己有四层钢板重叠而成的防弹盾牌,日军士兵伤不了他,而他一梭子扫过去,前面的日军士兵全得倒。
现在大家就是一个紧挨着一个的队形,有点像现在的特警盾牌进攻战术那样,都靠最前面的盾牌挡着,不过这地下通道本来就狭窄,两个人并排行走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就让大熊一个人在前面就行了。走到支路与主通道的三岔路口那里,张思然从后面拉住大熊,让他不要马上冒头出去,因为已经看见几道手电筒光束在主通道的洞壁上照射者,从上面搜下来的日军一个分队已经接近三岔路口这里了,张思然马上拿出一颗准备好的F—1手雷。这种绰号柠檬手榴弹的F-1(ГранатаФ—1)手榴弹,是苏联大量生产使用的一种防御手榴弹,号称二战威力最大的手榴弹,它采用铸铁弹体,全重600克,内装60克TNT炸药,投掷距离30至45米,有效杀伤半径就有30米!由于杀伤半径与投掷距离接近,所以这种手榴弹投出去必须马上趴下。早期型的F—1手榴弹使用克凡什尼科夫引信(“K”型引信),后期型则使用UZRG/UZRGM引信。之所以称这种手榴弹威力大,就是因为爆炸后产生的破片成型好,飞行距离远。
2.
地下通道的这种三岔路口地形正适合悄悄扔手榴弹,而且这样只伸手出去,敌人想开枪射击都没有机会,而且手榴弹扔过去后日军士兵连躲避都找不到可以躲避的地方。
张思然听着上面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就挤到大熊身前,躲在拐角那里,先拔掉保险销再把拉环一扯,拿着手榴弹还在手上等了两秒钟,才伸手出去从拐角那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