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八十八章 奇人姚广孝

第八十八章 奇人姚广孝

第八十八章奇人姚广孝

姚广孝是一个奇人,不止是在大明,细数华夏历史,似他这般人物,也就汉初的张良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二人而已。*x/s~h·b-o?o!k/.\c?o-m′

非是夸张所言,姚广孝一生中最传奇之事,莫过于在洪武十五年,结识朱棣,二人一见如故,姚广孝随朱棣前往藩地燕京,而后姚广孝便开始劝说朱棣造反。

要知道,洪武十五年,朱标未死,朱元璋也还算处于壮年,而姚广孝就仿佛早就看到了剧本一样,直接开始劝说朱棣未雨绸缪。

只要稍微是个有脑子的,那都知道,在当时的情况,朱棣造反究竟能有几成胜算,甚至于朱棣自己都未必敢有造反之心。

结果,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英年早逝,姚广孝二话不说就开始替朱棣招募亲兵。

等到了朱允炆一上位,立刻开始削藩的操作,而且他的削藩可不仅仅是撤了藩地让你回京当闲散王爷,而是真要几个叔叔抄家灭祖的削藩,

是的,历史上的朱允炆其实和‘仁’这个字沾不上半点干系。

当时朱元璋久病于榻时,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了,所以临终前朱元璋还招来朱允炆询问他对于未来的打算,尤其是故意问了等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大统,该如何对待他的叔叔们。??狐±??恋$文-学? ¨|首?=发&

当时朱允炆的回答是:““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当时自然甚是高兴,可真等朱元璋驾崩,朱允炆上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削蕃。

削蕃之举,自古有之,可偏偏朱允炆削蕃的手段太过强硬,两年连废五位藩王,一死两囚禁两流放。

而厉害的是,姚广孝就好像是早就知道会这样一般,提前把朱棣起家时的第一批人马给备好了。

起兵时突遇檐瓦坠地,这对士气的影响太大了,古人如此信天命,这档子事简直是崩盘的节奏。姚广孝怎么说的:“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将易黄也。”一下把士气拉回来了。

靖难初期,战况对朱棣越来越不利,问姚广孝,人家只说了一句,直取京师,朱棣听了建议,还真就能直捣黄龙,屡次以少胜多,逼入京师。

可以说,朱棣能当上永乐大帝,姚广孝可称之为第一功臣,更难得的是,姚广孝还是位全才。~o÷完?/本e神Dt?站|μ? ÷}更~§?新,|!最??_全ˉ÷

十四岁姚广孝出家,法名道衍,但是当了两年和尚之后,又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于此同时,儒家典义他同样得心应手,可谓是一人精通儒释道三教。

待得靖难结束,朱棣成功登上皇位,照常理来说,这位靖难第一功臣自当应该封侯拜相。

朱棣也确实命姚广孝蓄发还俗,却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

一辈子都是粗茶淡饭,青灯古佛,仿佛时间名禄与他根本没有半点干系,但是他偏偏还是为野心家,不断劝说朱棣造反。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中: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何人?

元朝开国元勋,手中造下杀孽无数,那相士袁珙的意思几乎就是指着姚广孝的鼻子骂人,说你这和尚,怎么天生一副凶相,日后要造多大的杀孽。

这话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肯定是侮辱,但是姚广孝听了却非但不气反而大喜,这意味着他本就不是个安分之人。

可就这么一个不安分的人,在可以享受胜利果实时,却拒绝了还俗、高官厚禄、府邸、美女和金银珠宝等,一心做他的和尚。皇帝的赏赐能推则推,还在原则问题上经常跟皇帝怼。

这就是姚广孝奇的第二个点,那就是他真的很有可能是为了造反而造反。

观姚广孝毕生所为,都只能看出一个目标,那就是不负平生所学,然后看能不能顺便成就圣人造化此为儒家最高理想,成不了也没啥因为他也崇信道家的无为自然。

而看最终的结果,他虽未成为儒家广义上的圣人,但是兴国安邦倒也对得上儒家的主张。

待到最后功成身退,超然世外,又足有道家风范。

再到一生著作,却又大半都是释家经典。

姚广孝就是这么一个不折不扣的怪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