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文化

第一百二十三章 文化

第一百二十三章文化

或许是因为一些影视剧,又或者说是因为刻板印象,很多人都会以为,那支军队的将领都和某著名意大利炮团长一样,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没读过军校还能打胜仗,而且以没文化泥腿子为荣。`r¨c!y·x`s\.?c/o?m?

但其实,那真的只是个例而已,仔细想想就知道,如果一支军队的将领没有文化,怎么理解复杂的军事条例,怎么执行随时变化的作战任务,还有地图作业、步炮协同、穿插包围等军事技术,即便打游击也是技术活。

就更不用说最重要的军队建设,比如改造世界,人人平等,马列思想等理论,若是没有文化的人怎么可能听懂。

这些军事技术和军队理论,要是将领都不懂,那么这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最多成为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事实上,文化素养是现代军队的核心战斗力,不论塑造信仰还是操作武器,都离不开知识和教育。

而后随着大清取消了科举,没法继续往上考举人,几年后便随着知识分子从军的潮流,去昆明读了云南讲武堂。.d~1\k!a*n¨s-h-u¢.¨c′o?m/

也正是因为这份经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老总跟着革命军,仅仅用了六年就升为少将旅长,而那一年他才堪堪过了三十岁!

他还不是普通的将领,早在滇南驻防的时候,老总就琢磨出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护国讨袁的时候,他在棉花坡一战成名,被称为“滇军名将。”

根据老总的回忆,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其实就是在讲武堂学会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能文能武,从来都和泥腿子三个字完全不沾边。

再如刘元帅,那也是年轻时就考入蜀军政府的将校学堂,学习现代军事技术,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做到军长,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读书,典型的理论结合实际。

苏联留学时期,从来没学过俄文,为了听懂教官讲课,他“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微/(趣!}小?>说/ °\更.?×新±最]全,”

不到半年就能学会一门语言,这份学习能力,放到后世也是妥妥的超级天才。

不仅仅是高级将领是旧社会精英,中层干部还有基层战士,都是十分有文化有素质的队伍。

当时刚刚会师不久,军队就成立了教导队,相当于一所简易军校,目标是“建立一支有文化有觉悟的革命部队,献身于国家自由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于是,将士们除了和敌人激烈战斗,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

包括怎么行军、后勤需要什么、如何挖战壕、什么地形用什么战术等等,老总在前边讲,干部在后面听,有不懂的地方还要举手提问。

学生听懂理论知识,马上就能下山实战练习,把老师教的知识用出来。

而且战斗结束以后,老总还要召集会议总结经验,谁指挥的部队表现不好,老总会帮他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保证类似的错误不要再犯。

谁表现的好会就会得到表扬,要是有特别优秀的地方,还会提炼成经验向全军推广。

另一个是干部和战士的会议,干部会根据战士的表现,纠正战士的战术动作,比如为什么不注意隐蔽啊、开枪太早啦、匍匐动作不标准等等。

这种学习然后实战战最后战后总结的方式,让基层战士们的能力提升很快,几场战斗下来,没学过军事的干部,基本不输给正儿八经的军校生,而每个战士又成为后备干部人选。

毕竟是名师出高徒,而在那个时代,那几个人就是最厉害的名师。

哪怕是黑云压城的长征时期,中央都有用来培训的干部团,到根据地之后,还有华夏工农赤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教育单位。

也就是说,我军的军事教育从来没有缺过,在当时全世界的所有武装力量里,我军都是最讲究知识和教育的军队了。

从我军战士入伍的第一天起,就要进行扫盲,要求也不高,只要认识五百个字,能写信读文件就行。

等战士完成扫盲,还要继续学习语文、算术等课程,争取让每个战士都有写作能力,并且对世界和社会有基本认识。

为了鼓励战士学习,上面还会准备些小礼物,比如钢笔、笔记本、铅笔等等。

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但是一种荣誉,谁要是学习进步快,得到一点奖励,周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