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防汉

第一百三十九章 防汉

第一百三十九章防汉

但这种混乱或许也正是皇帝想要看到的样子,毕竟若是武将一条心,互通有无,或许防御外敌会事半功倍,但同样,这些人里面若是有一个有谋逆之心,那对于皇权便是最大的威胁。~£D咸¥?鱼?;看??书± {e首2?2发+<

这并非是明朝独有,事实上,整个封建时期皆是如此,历朝历代的皇帝防武将远胜于防外敌,这或许也是封建时期的弊端之一。

而历朝历代中,又独数大清防备的最为严重,因为它不只要防武将,还要防文官,防后宫,防外戚,防宦官,防八旗贵胄,防满人,防蒙古人。

当然,也还有最防备的一个,那就是汉人。

清朝时期的防汉政策,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清朝灭亡前夕,满汉之防依然是大清第一大防,在被列强教育了七十年还能整出皇族内阁这种阴间事物。

这所谓皇族内阁,其实就是从各个皇室宗亲挑选德高望重之辈,来充当皇室的智库。

听起来没什么,可是一国之事,不选最适合的人,只选最相信的人来负责,将国家权力视为一家一姓之私产,他们不仅不信任汉人,甚至也不信任无血缘关系的满人,而只信任自家那一小撮宗室亲贵。?微?[}趣^小$说£ >>更?;±新^最¤1£快¥?

那想来也知道,这国家会被治理成什么样子!

防汉政策中,最为离谱的一件事,大概便是鸦片战争时期,作为一场将大清帝国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打醒,掀开大清最后一片遮羞布的战争,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大英仅仅只出动了两艘战舰,四千多名士兵!

而与之对比,清朝水师拥有十六艘当时世界顶尖级别的大型战舰,坚船利炮无数,数十万水军士兵。

就算是大清的战术素养再拉跨,却也不该将仗打成这个样子。

而之所以会以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被人打得脸都肿了,最主要的原因那便是因为防汉。

当时的战场镇江,清军镇江副都统海龄,以汉人可能勾结英军为由,对镇江城汉人展开屠杀。

镇江人所作“竹枝词”记:“都统差人捉汉奸,各家闭门胆俱寒。误投罗网冤难解,小校场中血未干。”

另有《出围城记》记:“人疑副都统欲尽汉人而后止”。

是的,英国人还排开战舰开炮轰城呢,清军首领却觉得一打仗,汉人有可能会造反,所以索性直接不管英国人了,先和汉人们拼一场。~5¨2,s′h?u.c*h,e^n¨g`.+c`o′m¨

还有甲午海战之时,刚刚经过了道光中心,国力极为强盛,以一个农业国,却造就了世界第二的GDP总量。

但是结果呢,当时的湘军强于淮军,后来的左宗棠的西北军也强于淮军。

然后满清立刻便分解了湘军,解散了左宗棠的军队,让最弱的淮军发展壮大,理由就是不想汉人势力太强,用最弱最好控制的李鸿章来撑面子。

等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一战差不多全军覆没,反倒是临时组建的湘军,北上辽东,杀敌人数超过了淮军的杀敌人数,也是日军死伤最惨,被阻挡最久的一支军队,勉强给大清留了一丝脸面。

这就是大清的防汉制度,那怕自己都快被人打上家门了,那也要将防汉进行到底。

有意思的是,大清还真就是越怕什么来什么,大清最后还真不是亡于外人之手,就是被汉人赶了下来。

满清后期当满族的人才彻底凋零之后,督抚大员几乎都成为汉人天下,满清的统治就已经岌岌可危,过去的信手拈来过渡到必须权衡朝局平衡关系,再到最后已经明知袁世凯是巨大威胁,杀不杀还要权衡再三。

真要是放到康雍乾三朝,袁世凯顶多也就是落得一个年羹尧的下场。

当时满清的倒台,除了因为当时革命已经成了主流,另一边则是满清再也无法压制汉臣们的选择,也无法再压制汉民们的思想。

这一点,其实在康熙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都以为清朝是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不知道外面世界发生的滔天变化。

可实际上,康熙非常喜欢研究科学,且对算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分深入,一点也不差当时世界上的一流学者。

只不过康熙学这些东西,但却从来不倡导科学,相反,他反而千方百计的堵塞现代科学在汉民族中的传播和发展。

明末时期,士大夫和学者可以同西方传教士自发地交流,万历和崇祯皇帝基本不管,而根据当时来华夏的传教士张诚的日记上的记载,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