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落红 > 第17章完结

第17章完结

“这和你父亲有什么关系了?”

“其实,这里面的关系可大了。?萝?拉\小/税~ -首¨发¢那唐王李世民虽是个马上打天下的武将,但他下得马来,却是一个文人雅士,喜好古人的画作墨宝。尤其他智派臣子史萧翼赚得王羲之第八代世孙辩才和尚的兰亭集序的真迹的事也是广传天下。我那父亲,有一个和唐王共同的嗜好,就是收集古人的墨宝真迹。可是你想,唐王贵为天子收集这些物件自是十分容易,而家父区区一个文人,若是仅靠做官的俸禄来养家和维持收藏的话必是有些困难。况且家父又不想做一个贪官,且厌倦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就做起了商人,不想数年之后,竟成了晋阳一带的大户。”

尘儿顿了顿,继续道,“父亲平时一直钻研唐史,直到那天,我无意听得他和三叔的对话,我才发现,原来。。。”

“我想我隐约有点猜到了。他可是想找唐王李世民的墓葬吗?”

“不错。那天晚上他和三叔说,他终于找到那处墓葬了。-齐¨盛+暁*税′旺. ′已!发~布/罪*薪^璋?劫_”

“兰亭集序据传在李世民归天后,真迹便再没有现过身,野史称兰亭集序是太宗皇帝的陪葬品之一。现今流传的几件兰亭集序的拓本也是价值万金,且有价无市。你父亲一直研究唐史,做事有些隐秘的话,必是想探究太宗皇帝的墓葬了。只是,难道太宗皇帝葬在晋阳附近吗?据我所知,太宗李世民墓,也就是昭陵,乃是在陕西咸阳九宗山一带,和其他唐室皇帝的墓相距并不甚远,合称关中唐十八陵,而这昭陵据传是其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是的,起初我也一直这么以为。但是我爹爹不知道从那里搞到一册唐史的孤本,上面怀疑说陕西咸阳的昭陵其实是一座衣冠冢,真正的昭陵而是在离晋阳几百里远的一个地方。”

“我爹爹开始也没有太在意,后来和我三叔他们分析之后,觉得越发可能是真的。其一,晋阳是唐太宗起兵发迹的地方,晋阳又称龙城,可说这里龙气极盛,是块风水宝地,葬在这里对他唐室的气势命脉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二,古来的帝王为防盗墓,总是有很多防范的措施,像昭陵就那样堂而皇之的昭告天下的话,不太符合太宗皇帝多疑的个性,如果没有一两个转移视线的衣冠冢实在说不过去,所以家父认为,咸阳的昭陵是假的;其三,就是怎样既修建陵墓而又不被人发现,这是最重要的。?墈,书.君· !耕*新/醉-哙\”

“对,第三点最是要紧的。”

“太宗在位24年,在他在位的第18年,他曾下旨在晋阳附近维修扩建过一个工程。”

“你说的可是武周山的云冈石窟,佛像的雕琢工程?”

“不错。太宗皇帝崇尚佛教,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修建寺庙,所以下旨扩建北魏兴安二年始建的石窟在当时实属寻常。但是,我爹爹查了一下当时的地方志,发现征用的民夫竟有10万余人,而且全不是本地人氏。工程进行了大约5年,由于不是本地人氏,结束后这些民夫何去何从自是无人关心。后来我爹爹又实地去勘察过一次,发现太宗年间开凿的石窟很少,只是很简单的把佛像重新上色了一遍。所以他就很奇怪,这10万余人,5年的时间,究竟干的是什么?父亲最后的结论就是,昭陵就在石窟所在的武周山里面。”

第七章 父亲的笔记(一)

“唉,令尊大人真是。。。”陆长东一时心下感慨,不知如何说出心中的所想。

“我爹爹自从认定石窟和昭陵有关系后,便和家族的几个长辈商量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整个家族共一百七十八人,举家搬迁到武周山,并在山后依山而建了一个大大的宅院。”

“你们全家就都定居在那里了?”

“是的,我们安定下来之后,父亲便对外宣称要在宅院里修建一个祠堂,但这次我们家却没有从外面聘请任何一个工匠,所有的事情则全由我们族里的精装男子承担,他们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在靠山脚的地方盖起了一栋很大的冒充祠堂的屋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