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120章完结

第120章完结

1921年对麦克林托克的一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q\d?h~b_s¢.!c?o,m\那年她19岁,在康乃 尔大学农学院三年级时选读了植物育种系主任、著名玉米遗传学家埃默森主 讲的“遗传学”课程。这门当时还诞生不久的新科学对麦克林托克有很强的 吸引力。1927年,她因性别歧视(植物育种系不接受任何女大学生和女研究 生)而获康乃尔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讲师。1929~1931年两年间, 她就发表了9篇令同行们瞩目的研究论文。1931年以后,又因性别歧视不得 不先后在密苏里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帕萨迪纳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谋 职。1941年到冷泉港。在这段时间里,她在康乃尔大学和埃默森的支持下, 在玉米的染色体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遗传学发展史来说,从1910年起摩尔根与他的三位助手斯特蒂文特、 马勒和布里奇斯对果蝇染色体进行研究,直到40年代,染色体的研究一直在 遗传学研究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麦克林托克在30~40年代对玉米染色体 的研究与摩尔根等人的果蝇染色体研究犹如双峰辉映,成为这一时期的杰出 代表。~小^税′C·M/S′ ,勉·废!粤_毒\由于玉米染色体比果蝇染色体大,在观察染色体畸变方面更优于果蝇 染色体,而观察到的玉米染色体畸变又可与颜色鲜艳易辨的籽粒以及玉米的 其他表现型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世界各国出版的遗传学书籍, 在染色体畸变的章节中,无一不引用麦克林托克关于玉米染色体的工作,无 一不引用麦克林托克提供的玉米染色体畸变的图示。麦克林托克提出的关于 染色体畸变的术语,至今仍是训练所有生物学家的主要内容。麦克林托克为 此而获得崇高的荣誉。1939年,她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1944年,当 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主席。

然而,就在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那一年,麦克林托克没有把自己 摆在已经“功成名就”的位置上,而是开始了新的更艰巨的攀登。那一年, 她观察玉米第9对染色体上控制糊粉层颜色的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现 (玉 米体细胞共10对染色体,按相对长度由大到小依次编号,有许多特定的基因 已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她设计的一次玉米杂交组合,按孟德尔的显隐 性规律预测,理应得到无色的籽粒,但实际上所收获的籽粒却呈现很多深浅 不同的色斑。,3/3.k?a¨n~s_h,u¨.\c`o-m_与此同对,她还获得了许许多多类似的观察资料。它们用正统 的遗传学规律完全不能解释。解释这些观察资料需要建立起一座新的理论大 厦,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麦克林托克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这项任务。她在长达 6年的观察和思索中提出了“解离—激活”体系。她指出,“解离因子”是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激活因子”则是位于另一染色体上可控制解离因子活 动的基因。当解离因子移动到第9对染色体上控制糊粉层颜色的基因附近并 且插入于其中时,破坏了无色显性基因的作用而使有色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使籽粒呈色。由于解离因子跳动很快,使隐性基因时开时关,因而籽粒呈现 很多深浅不同的色斑。这个可移动的解离因子既有移动的特征又有控制其他 基因开关的作用,所以当时麦克林托克又称它为“控制因子”。它的可移动 特征即现已为世人熟知的“转座”。

1951年,当时还是世界公认为遗传学泰斗之一的麦克林托克在当年夏季 冷泉港定量生物学讨论会上报告了她6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可是,她的报告 无人能懂,会场上如石头一般的沉默,甚至有人开始窃笑。麦克林托克关于 基因可以从这个座位转到那个座位、从这个染色体转到那个染色体的思想实 在是过于新颖了。麦克林托克事后承认1951年那次会议“确实打击了”她。

“令我吃惊的是,我不能再与他们交往了。我受到了奚落。他们认为我真的 疯了。”“后来,有那么几年,我不能和任何人谈我的想法,也没有人请我 参加学术讨论。”麦克林托克还进行了两次努力。一次是1953年她在《遗传 学》杂志上发表了她的题为“玉米选择位点不稳定性的诱导”的研究论文, 但是只有2人向她索取单行本。另一次是在1956年的冷泉港讨论会上她又作 了演讲,说明她的发现,其结果是遭到了比1951年那一次更多的蔑视。6年 多呕心沥血和精疲力尽的紧张工作招来的竟是遗传学界的摒弃!

当然,并不是说麦克林托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