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吃角子老虎更加精巧,开始安装了硬币检验器。\山.叶\屋! *庚_鑫¨蕞`全¨这种检验器可以 分辨出假的硬币和坏的硬币,据说它能够拒绝除帝俄时代的马克以外的任何 伪币。因为帝俄时代的马克是一种价值较高的硬币。
电影技术的发展
(1895年)
电影是在电力工业诞生后——有了“电”,在摄影技术诞生以后——有 了“影”,才发明出来的。然而,关于电影的起源,却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 的时候。
电影的“老祖宗”,是皮影戏。皮影戏简称“影戏”,至今中国南方许 多地方还把电影叫做“影戏”,把“电影院”叫做“影戏院”,这足以说明 皮影戏与电影之间亲密的关系。
皮影戏的“皮”是指羊皮纸。人们用羊皮纸镂刻成人物,纸人用线牵着, 关节是可以活动的。皮影戏的“影”则是指把纸人贴近白布,用灯光照射, 使纸人的影子落在白布上,人们就在白布的另一面观看节目。你看,这与电 影何其相似:白布——银幕,羊皮纸人——电影拷贝,灯光——放映机光源。/幻!想,姬′ *芜!错\内¨容′
幻灯与电影的关系更为密切。幻灯是在玻璃工业迅速发展以后才诞生 的。它的主要部件是凸透镜。人们用电石灯作光源,灯后装了一块反光镜。 灯光通过聚光透镜聚光后,照射到一张透明的图片上。再通过透明图片,经 过凸透镜放大,便把放大了的图像映照在白色的银幕上。
人们看了新发明的幻灯,既感到新奇,又感到不满足——幻灯片上的图 画是靠人工画的,放映出来的影像是不会动的。要是能让图画动起来,那该 多好哇!
怎样才能使图画动起来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体验到“视觉暂留”现象:电风扇的叶片 本是一片片的,可是转动起来却变成了一个圆盘似的;急骤的暴雨,本来落 下来的是一滴滴雨点,看上去却成了一条条雨丝,组成了“雨帘”。
利用“视觉暂留”,人们做成了能使图画活动起来的玩具——惊盘。就 拿小孩跳绳来说吧,人们把小孩跳绳的动作,按顺序一个个等距离地描绘在 一个圆盘上,再做一个同样大小的黑色圆盘,盘上刻出一条条细长的缝,每 条缝正好对准另一个圆盘上的一张画。_第*一·墈¨书-蛧? !更^辛¨嶵*哙_把两个圆盘装在同一根轴上,用手掌 去击圆盘的边缘,使圆盘转动。当你透过那一条条缝隙观看时,呵,图画居 然动起来了——小孩在连续不断地跳绳!
有人设想,如果把惊盘装在幻灯机上,放映出来,那岂不就能使银幕上 的图画活动起来了?于是,人们就在幻灯机上本来装幻灯片的地方,安置了 惊盘。另外,还装了一个手摇柄来转动惊盘,这样,当用手摇动惊盘时,在 银幕上果然看到了活动的影像!这种幻灯,被称为“活动幻灯”。
19世纪初,摄影术发明后,人们终于可以用拍照代替画画。用照片代替 图画,又快又逼真。
但新技术又带来新矛盾:放映出来的影像很难活动起来。这是因为照片 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在当时,拍了一张照片之后,就要换一张底片,起码得 等几分钟之后才能拍第二张,很难拍摄连续的动作。
要解决这个新矛盾,必须解决连续拍照片的问题。
起初,有人想出了这么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在一条跑道旁边,等距离地 放上40架照相机,并把它们固定起来,每一架照相机的快门上拴上一根细 绳。这40根细绳都横跨跑道,系牢在跑道对面。他花了好几天的功夫把这一 切都准备好之后,便骑着一匹马从跑道上跑过。马蹄绊动一根根横放着的细 绳,带动一架架照相机的快门,拍下了一张张不同姿势的底片。将这些底片 冲洗出来后,分别印成一张张照片,再按顺序装在活动幻灯机的惊盘上。于 是,人们便惊喜地在银幕上看到了奔马的镜头。这比用人工描绘出来的马的 奔跑姿势要真实得多了。
不过,这样用40架照相机拍摄实在太麻烦了。况且,有时细绳没有被马 脚绊住,照相机没有拍下照片;也有的绳子绑得太结实了,以至于马脚把绳 子带照相机踢倒在一边。能不能化多为少,用一架摄影机进行连续拍摄呢?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经过许多人研究,人们终于在1888年制成了第一 架能够连续进行拍摄的照相机——电影摄影机。
这架电影摄影机看上去像只长方形的箱子,里面装有两个圆盘。当用手 摇动摇柄